百岁老太与小儿子房产纠纷,3000万卖房款少分200万,上海法院终审判决揭晓

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新闻的核心要点。这起案件确实引起了关注,因为它涉及到复杂的家庭关系、财产分割以及法律对老年人权益的保护。
"案件核心要素:"
1. "当事人:" 一位百岁高龄的老太太(通常称为“老太”)和她的一个小儿子。 2. "争议焦点:" 在老太太出售房产(价值3000万元人民币)后,关于这笔款项的分配产生了分歧。具体来说,小儿子认为他在分配中“少分”了200万元。 3. "诉讼:" 由于分配问题无法协商,小儿子将母亲告上法庭,要求解决房产售出款项的分配问题。 4. "审理地点:" 上海法院。 5. "判决结果:" 上海法院最终“判了”。这意味着法院对案件进行了审理,并作出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判决。
"判决可能涉及的关键考量(根据类似案例和法律规定推测):"
"法定继承或遗嘱继承:" 房产款项的分配依据是法定继承还是老太太生前是否有合法有效的遗嘱?法院会首先确认遗产的构成和继承人范围。 "家庭成员贡献及经济状况:" 在法定继承或协商分割时,法院可能会考虑各个家庭成员对老太太生前的赡养、照顾情况,以及各自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小儿子能够证明他在照顾母亲方面付出了更多,或者他的经济状况较差,法院可能会在分割时予以

相关内容: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纠纷往往牵扯复杂的恩怨情绪,外人难以简单判断是非曲直。近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二中院”)审结了一起百岁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合同纠纷案件,当亲情遇上契约,法院该如何厘清这道难题?

小儿子变更承租人,六子女分产起风波

现年百岁的李奶奶在2002年丈夫去世后,为妥善处理遗产继承问题,与六名子女共同签署了一份家庭协议。协议约定,丈夫生前购置和租借的五处房屋应按六子女均分的原则进行分配,包括案涉甲处公房及乙处私房。

然而,2009年,小儿子明明却在未征得其他家庭成员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甲处公房的承租人由父亲变更为自己。2021年,李奶奶将乙处私房出售,获款近3000万元。此后,她将售房款均分为六份,分别支付五名子女各一份,但仅向明明支付了200万元。明明因此提起诉讼,要求李奶奶及其他子女共同支付售房款差额200余万元。

李奶奶与其他子女认为,明明擅自变更甲处公房承租人的行为已构成违约,导致其他子女无法主张该房屋相关权益,因此李奶奶不应再继续按协议支付售房款。他们指出,明明已实际获得甲处公房的使用权及200万元售房款,总体利益并未受损。李奶奶表示不愿再支付剩余款项,其余子女也均同意放弃对甲处公房的权利主张。明明则辩称,甲处公房与乙处私房属不同性质,应分别结算,以甲处公房并非产权房、没有市场价值为由,不同意在本案中一并处理。

一审法院认为家庭协议有效,明明有权分得六分之一售房款,而甲处公房问题应另案处理,故判决李奶奶向明明支付差额200余万元。判决后,明明与李奶奶均不服,上诉至上海二中院。

法院:遵循整体分配原则,驳回小儿子上诉

在二审审理过程中,合议庭了解到,李奶奶又以明明为被告在一审法院提起分割甲处公房的诉讼。由于甲处公房的特殊性质,为了确定房屋的市场价值,李奶奶在该案诉讼中申请了对甲处公房进行评估,该案正在等待评估结果。

就本案而言,合议庭认为,明明在未经家庭协议签订人员同意的情况下,在协议所涉房屋尚未全部完成处分前就将甲处公房的承租人变更为自己,已明显违反协议约定。家庭协议所涉五处房屋的再分配,应遵循整体分配的原则,因为这一协议是各方对整体利益均衡分配的考量结果,而非单独对于某一处房屋的处理。明明在不同意分配甲处公房的基础上仅起诉要求获得乙处私房售房款差额,缺乏相应依据。

在明明违反约定后,李奶奶仍愿意支付明明售房款200万元,从而使得各方总体获得的利益符合家庭协议确定的整体利益均衡分配的原则。李奶奶及其他子女主张在不分配甲处公房权利的基础上,不再向小儿子明明支付乙处私房售房款,理由尚属合理,也便于最终解决各方的争议。因此,二审驳回了小儿子明明的诉讼请求。

此后,李奶奶向一审法院撤回了对甲处公房分割的起诉,这起百岁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家庭纠纷最终得以平息。

记者:陈佳琳

来源: 新民晚报

发布于 2025-09-27 03:00
收藏
1
上一篇:百岁老太房产大战,小儿子状告母亲索3000万,上海法院终审判决引母子反目成仇! 下一篇:这个警察爸爸,为何在人民心中“无脸”显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