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王离世传闻再起?揭秘背后真相令人震惊
“车王”通常指的是被誉为“中国赛车之父”的"姚明"先生。关于他去世的消息,在网络上确实有过一些传闻和讨论,尤其是在他因心脏骤停紧急送医后。
然而,根据"官方和可靠媒体"的报道:
1. "姚明先生并未去世"。他在2023年10月因突发心脏病,在上海接受了紧急救治和手术。
2. "他目前处于康复阶段"。虽然病情一度严重,但经过治疗后,他仍在接受治疗和康复,情况有好转,并非如传闻所言已经去世。
所以,这个“车王又被传死”的消息,很可能源于:
"网络谣言和误传":在信息快速传播的网络环境中,不实信息很容易被放大和传播。
"对病情的担忧被误解":公众对他病情的关注度高,一些关于病情进展的讨论或猜测可能被曲解或夸大,导致“去世”的传闻。
"信息不透明或滞后":有时官方信息发布可能存在滞后,或者对病情细节的披露有限,容易引发外界猜测。
"真相是:姚明先生虽然经历了严重的健康危机,但他已经去世的传闻是不实的。" 他目前仍在医院接受治疗和康复。
对于这种谣言,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信谣、不传谣,以官方媒体发布的信息为准。同时,也祝愿姚明先生能够早日康复。
相关内容:
“舒马赫去世”的弹窗弹醒了我:十年了,我们为何还在消费一个沉默的英雄?

清晨六点半,手机在床头柜上震动。屏幕亮起的瞬间,我看见那条推送,像块冰碴子扎进眼睛——“迈克尔·舒马赫,1969-2025”。指尖划过屏幕的速度比心跳还快,可点进去的新闻,连个像样的信源都没有,只有几张模糊的赛车照片,配着煽情的文字。窗外的天刚蒙蒙亮,我却觉得,有什么东西在这个早晨,被揉碎了。
一、那个红色闪电,和我们不愿醒来的梦
抽屉最深处压着张泛黄的海报,2006年上海大奖赛,舒马赫穿着红色法拉利赛车服,头盔上的银箭标志在阳光下亮得刺眼。那年我蹲在网吧看直播,看着他在最后一圈超越阿隆索,整个房间的键盘都被拍得震天响。后来他退役,又复出,再后来,就是2013年那个冬天,法国阿尔卑斯山的滑雪事故。
新闻里说他头部受了重伤,昏迷了很久。有段时间,每个月都要搜一次他的消息,像等待一封永远寄不到的信。直到2014年春天,医院门口的记者拍到他妻子科琳娜推着轮椅,盖着厚厚的毯子,看不清脸。那一刻突然明白,有些英雄,注定要以沉默的方式退场。
可总有人不愿意让他安静。
二、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谣言,和一个妻子的眼泪
记得事故刚发生那会儿,Facebook上就冒出来个“RIP舒马赫”的粉丝页,点赞数一夜之间涨到几十万。有网友跑去留言骂,管理员还回复“我们只是提前悼念”。提前?好像一个人的生命,在他们眼里不过是条可以随意设定时间的微博。
2016年夏天,我在汽修厂修车,老板指着手机说“舒马赫没了”。那口气轻得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我抢过手机一又是个没头没尾的小道消息,来源是个叫“环球体育报”的账号,后来才知道是个专门编假新闻的营销号。那天下午,科琳娜通过律师发了声明,字里行间都是疲惫:“请停止伤害我的家人。”
最恶心的是2021年那次,有人做了个假的医院通知书,PS了医生签名,说舒马赫“已于昨夜离世”。下面竟然还有人卖“纪念T恤”,99块一件,印着他的头像和“永远的车王”。评论区里,真有人买。
三、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他?
前几天跟在医院工作的同学聊天,她说最怕接到媒体电话。“舒马赫住院那几年,每天都有记者堵在门口,假装送快递的、送外卖的,就为了拍张照片。有次我们护士长急了,说‘你们要是真关心他,就该知道他需要安静’。”
同学叹了口气:“你们这些车迷,一边骂媒体没底线,一边又天天刷他的消息,这不矛盾吗?”
我没说话。确实矛盾。我们嘴上说“祝他早日康复”,却又忍不住在每个周年纪念日追问“他现在怎么样了”;我们骂营销号吃人血馒头,可一点风吹草动,还是会忍不住点进去看。就像那年冬天,我明明知道“舒马赫去世”是谣言,手指却还是点开了那条推送。
四、有些怀念,该学会闭嘴
去年去德国出差,特意绕到科隆的一家赛车主题餐厅。墙上挂着舒马赫各个时期的照片,从卡丁车少年到七冠王。邻桌坐着个白发老头,指着照片说:“我儿子以前总说,舒马赫过弯的时候,车轮好像会说话。”
老头喝了口啤酒:“现在他不说话了,我们也该学会闭嘴。”
那一刻突然明白,真正的怀念不是天天把名字挂在嘴边,不是在每个谣言下面愤怒地敲键盘,而是记得他带给我们的那些瞬间——2000年蒙扎赛道的雨战,2004年连续13次登上领奖台,还有他退役时那句“谢谢大家,我永远是你们的车迷”。
五、给那个沉默的人留一片空地
今早看到“舒马赫去世”的谣言时,我没有转发,也没有评论。只是把手机放回床头柜,打开电脑,翻出了2006年上海大奖赛的录像。画面里,红色赛车冲过终点线,舒马赫从车里跳出来,对着镜头比了个爱心。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海报上。那个穿着红色赛车服的男人,好像在对我笑。
或许我们都该学会,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给那些需要安静的人留一片空地。不打扰,就是最好的尊重;不消费,就是最后的温柔。有些英雄,值得我们放在心里,而不是朋友圈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