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热议,中国车辆耐用度遭质疑,仅及德系一半,易腐蚀品质不敌欧美
关于“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品质不及欧美!”的说法,确实在网络上,特别是某些媒体(包括一些俄罗斯媒体)中有所流传。然而,这种说法需要辩证地看待,不能简单地全盘接受。
以下是一些需要考虑的方面:
1. "数据来源和可靠性:" 这种“仅为德系一半”的具体数字,往往缺乏权威、公开、可验证的来源。汽车行业的耐用性评估通常涉及复杂的测试标准(如耐腐蚀性测试、可靠性统计、路试里程等),并且结果会受到品牌、车型、制造年份、具体配置以及使用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将所有中国车辆与所有德系车辆进行如此简单的对比并得出一个固定比例,可能并不科学。
2. "中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汽车制造业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从最初的模仿到如今在设计和技术创新上不断追赶甚至引领,中国主流车企(如比亚迪、吉利、长安、蔚来等)的产品在可靠性、品质、耐用性方面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许多中国品牌车型已经通过了严格的国内外认证(如C-NCAP、E-NCAP、欧洲Euro NCAP、美国IIHS等),并在这些测试中获得优异成绩,尤其是在安全性能方面。
3. "品质差异与品牌定位:" 就像德国、美国、日本、欧洲各国汽车市场一样,中国汽车市场品牌众多,品质差异很大。既有像比亚迪、
相关内容:
2022年俄乌冲突开始后,欧美日韩的汽车企业纷纷撤离,雷诺、大众、丰田等品牌接连关闭门店并撤出车辆,俄罗斯市场因此空出每年一百多万辆的销售空间,中国车企看到这个机会,迅速进入当地市场,到2023年,仅官方渠道就引入35个品牌,加上非官方进口的品牌总数接近60个,奇瑞在当地开设了205家门店,数量最多,销量方面,奇瑞卖出超过10万辆,哈弗接近9万辆,吉利约为8万辆,此前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不足10%,如今已提升至一半以上。
可是好日子没过多久,问题就冒出来了,2023年底的时候,俄罗斯当地的报纸联合几家机构一起做了一次测试,他们把十七个中国品牌的汽车拉到全国各地去跑,结果发现有些车才开了一两年,底盘和车门缝就开始生锈了,排气管和悬挂部件也老化得挺厉害,漆面鼓包特别明显,拿同样开了几年的德国车来比较的话,那些德国车看起来还跟新的一样,报告里提到,中国车的使用寿命可能只有德国车的一半左右,这样一来大家就开始担心了,毕竟俄罗斯的冬天很长,路上撒的盐也多,盐水一泡,车身缝隙里到处都是腐蚀性的东西,普通车辆根本扛不住。
中国车在耐用性上表现不佳,归根结底是成本控制过于严苛,德国车在俄罗斯市场经营多年,对当地环境非常熟悉,普遍采用高镀锌钢板、电泳涂层和空腔注蜡这三重防护手段,中国厂商为了压低价格,往往在这些环节有所省略,例如钢材没有使用双面镀锌处理,或者镀层厚度不足,电泳工序为了加快生产速度,缩短时间降低温度,导致底漆覆盖不均出现细小孔隙,空腔注蜡这一步骤也常被略去,使得车门和底盘内部容易积聚湿气和盐分,逐渐发生锈蚀,电子系统也存在问题,低温环境下屏幕容易卡顿,驾驶辅助功能失效,车辆启动困难,维修师傅反映部分车型使用五六年就开始烧机油,动力明显下降,而德国车通常可以维持十年以上良好状态,两者差距十分明显。
中国车企造车时主要考虑城市道路和温和气候,没怎么想到极寒天气和盐蚀问题,俄罗斯人买车不太在意价格,更关心车辆能用多久,现在卖得好是因为其他品牌退出市场他们正好补上这个空缺,但消费者发现车子容易生锈经常需要修理,便宜的优势就没有了,有些经销商开始调整策略不再主推新车转而销售德国二手车因为老车更加耐用。
面对压力,中国车企没有坐等,从2024年起一汽、吉利和奇瑞这些大厂就宣布要做出改变,新车型开始使用双面镀锌钢板,高端款增加空腔注蜡工艺,电泳线重新调整参数,涂层厚度也整体加厚,红旗甚至公开承诺提供“12年防锈”保障,想学习大众当年在中国的做法,用品质赢得回头客,这场危机来得不算太晚,正好推动中国车企从追求数量转向重视标准,以前觉得能卖出去就行,现在必须做到能用得住才行,这波操作算是被俄罗斯的盐霜给教育明白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