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行人生,明明颜值爆表,却用才华诠释不凡
哈哈,这个描述太精准了!“锐行”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力量感,加上括号里的那句“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要靠才华”,简直是给那些外表出众、能力更不凡的人量身定做的标签。
这通常用来形容:
1. "外表有吸引力,但更注重内在和价值:" 说话的人或被描述的对象,拥有出众的外貌或第一眼的吸引力(“靠脸吃饭”),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而是通过自己的能力、智慧、努力(“靠才华”)来获得成功、尊重或成就。
2. "才华横溢,不依赖外貌优势:" 强调其内在才华的光芒足以掩盖或超越外貌的优势,他们选择用实力说话。
3. "一种自信甚至带点“叛逆”的态度:" 不屑于仅仅依靠外貌,而是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在于更深层次的能力和品质。
这个说法带有一种欣赏和点赞的意味,赞美这种不满足于表面、追求内在卓越的精神。
你觉得这个描述适合哪类人或者情境呢?或者你想用这个标签来描述特定的人吗?
相关内容:
一直以来,时政类报道都给读者以枯燥、难读、生硬、模式化等感觉,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了我们从业者的鸡肋。记者不疼读者不爱。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省内清新而充满活力的政治生态,尤其是异于往常、打破陈规的新风气,给了我们不竭的创新动力。由是,在不断的探索与实战中,我们的一系列报道开创了省内媒体时政报道的先河,赢得了读者的肯定!
独一无二的 深度时政解读
12月7日,本报以《年纪大到站了?临退休还能提拔!江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释放“新信号”》为题,报道了我省十八大以来一批临近退休领导干部被提拔重用的新气象,本报时政部微信公众号“江西政读”(xxrbszb)也同步推送,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12月9日,中纪委机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在4版“今日亮点”栏目,针对本报报道刊发了署名文章,为江西干部选拔任用思路点赞。
一篇普通的时政报道,何以能引起中纪委机关报的关注?这得益于今年以来本报时政新闻在报道方式及传播途径上的创新。
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读者选择空间非常大。时政报道没有深度加工,无法吸引读者注意。内容的创新,提高可读性成为必然选择。
2015年8月4日,本报刊发《22名市委书记市长从哪儿来》一文,成为我们探索时政报道创新标志性的开始。人事变动,尤其是设区市党政“一把手”的调整,读者尤为关注。一直以来,我省媒体一般都是零星地报道个别设区市党政“一把手”的任免信息,甚少涉及整体情况,也从未对这22名市委书记市长的籍贯、年龄、曾任职务等信息进行过全面呈现,更未对设区市党政“一把手”调整背后的深意进行过解读。
这篇报道在一版整版推出,不仅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还受到业界一致好评。当天,省内多家媒体的官方微信同步推送,成为热门文章。人民网强赣排行榜就本报报道引发新媒体高度关注一事,专门推送分析文章。有专家认为,这是开了江西媒体时政报道的先河。
此后,我们又陆续推出了关注县区委书记高配、省会城市公安局长任职新模式、市长助理等系列报道,每一篇报道推出后都引来大量转载。对于我们的报道,许多读者看得非常仔细,字斟句酌。还有读者看到后专门打电话与我们探讨。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文章如果没有好的传播渠道,同样产生不了好的社会效果。我们建立了微信公众号“江西政读”,一方面加大营销力度,通过做精内容增加文章在朋友圈、微信群的传播。另一方面,“江西政读”和江西手机报在传播渠道上进行无障碍连通,江西手机报在首页开设专栏。江西政读的优质内容,借助江西手机报在省内党政机关数百万的用户中进行扩散传播,影响力迅速提升。
(信息日报记者王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