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营收爆表2500亿,潍柴逆势增长背后,大缸径发动机与数据中心业务销量翻番解析

潍柴(Weichai)在前三季度能够实现超2500亿元的营收,并且其大缸径发动机和数据中心业务销量分别增长400%,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下,这无疑是一个显著的成就。其保持逆势增长的核心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深耕核心主业,把握行业机遇:" "工程机械与汽车领域需求韧性:" 虽然部分传统领域面临挑战,但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如新能源商用车、工程机械电动化)仍在持续推进。潍柴作为发动机领域的龙头企业,深度受益于这些领域的需求,尤其是在新能源转型中,其技术积累和产品布局(如混动、纯电发动机)使其能够抓住市场机遇。 "全球化布局的支撑:" 潍柴在全球拥有广泛的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分散单一市场的风险。在一些新兴市场或成熟市场的高端领域,其产品和技术依然具有竞争力,贡献了稳定的收入。
2. "前瞻性布局新能源,抢占未来赛道:" "“油电并举”战略的成功:" 潍柴很早就认识到能源转型的趋势,不仅没有放弃传统燃油发动机业务,更大力投入研发和推广新能源动力系统,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BEV)、氢燃料电池(FCEV)等。大缸径发动机数据中心业务(通常指用于大型数据中心或备用电源的发电机组)的增长

相关内容:

10月17日—18日,山东重工·潍柴动力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青岛举行。新黄河记者从会上获悉,面对行业市场激烈竞争和新能源转型的严峻形势,今年1—9月份,潍柴继续保持逆势增长,实现营业收入2500多亿元,同比增长6%,利润以及相关产品的销量和收入指标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如此逆势增长背后,得益于什么?对此,山东重工集团副总经理,潍柴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马常海表示,潍柴抓住了战略业务增长点,大缸径发动机数据中心业务“大有可为”,新能源业务“欣欣向荣”,同时抓好国际市场,这些都成为潍柴持续增长的关键支撑。

据介绍,所谓“战略业务增长点”即大缸径发动机数据中心业务。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中心业务需要备用电源,这就需要发电机组。“重工集团和潍柴集团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大缸径业务,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市场均实现可喜增长。”马常海表示,2023年最初这种数据中心用的大缸径发动机潍柴销量只有几十台,发展到2024年数量已达数百台,到了今年,前三季度销量同比增长400%,实现大幅上升,有力支撑了传统业务的增长。

如今,全球装备制造行业已进入新能源时代。而潍柴早在2010年就开始布局新能源业务,除了电池外,电机控制器、电机都提前做了谋划布局,发展至今,结出“累累硕果”。今年3月,潍柴新能源产业园在烟台落地投产,具备年产能20GWh的电池PACK能力。“借助于这个优势,新能源板块‘三新’业务,同比实现122%的增幅。新能源业务可谓‘欣欣向荣’。”马常海说。

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走出去”已成为很多企业重要的增长点,潍柴同样如此,国际化指数已达40.93%。“不管是重工集团还是潍柴集团,一直坚持国内业务与国际业务‘两条腿’走路。我们未来的增长点就在出口,这一点毋庸置疑。”马常海表示,潍柴在产品出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相关措施,制定针对性、多元化解决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前三季度,发动机板块出口收入增长在30%以上,达到历史新高,有力规避了国内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从2008年至今,潍柴海外并购了10余家企业,这些企业全部实现盈利,并保持稳健增长。

谈及这一现象,马常海表示,潍柴与海外子公司战略共赢的“密码”是坚持当地化投入与国产化落地深度协同,大力倡导“We are One”的文化。

对于海外并购企业的选择,潍柴坚持协同化。“遵循一个原则——一定是与主业有关系和主业相协同。与主业无关的业务一律不干。需要聚焦于国家战略、与产业密切相关、聚焦于技术瓶颈,只有满足这三点,才符合我们的并购标的,产业协同化是我们成功的主要所在。”马常海表示,所谓当地化,有两重含义——海外并购企业当地化,把潍柴的文化和管理模式导入到当地,在当地加大投资,进行产能扩张;另一个当地化,则为海外企业在山东国产化落地,只有这样才能血脉相连融为一体。

企业并购后,文化的融合至关重要。十几年发展中,潍柴很少提兼并、重组、收购,而是讲战略合作,推进文化融合,大力倡导“We are One”的文化。“第一重意思是我们是一家人,第二重意思即‘我们是第一,永争第一’。只有文化上认可才能共赢发展,即同心化。不管是文化还是制度都达到高度的统一,才能实现海内外企业共生共融。”马常海说。

记者:黄敏 编辑:陈彤彤 校对:刘恬

发布于 2025-11-15 09:32
收藏
1
上一篇:内燃机领域里程碑!潍柴荣膺全国一等奖,独占鳌头成就行业唯一荣耀 下一篇:以小博大,奔腾B50力压群雄,稳居A级车阵营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