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标准,寻证方圆——深度对话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戚晓霞
以下是一篇关于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戚晓霞的对话文章,主题为“问道标准 寻证方圆”,旨在探讨制鞋行业标准化的重要性、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
"问道标准 寻证方圆——对话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戚晓霞"
"引言:"
制鞋业作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门类,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尚元素。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法规环境日趋严格的背景下,标准化建设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作为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核心机构,其作用日益凸显。近日,我们有幸对话了标委会秘书长戚晓霞女士,共同探讨制鞋行业标准化的现状、挑战与未来。
"问:戚秘书长,您好!首先请您谈谈,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制鞋行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何在?"
"戚晓霞:" 您好!当前,我国制鞋业正处在由大向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强标准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1. "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尺子。通过制定和完善覆盖设计、原材料、生产、检验等全产业链的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能够有效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脚下的安全”,提升我国鞋类产品的整体品质。
2
相关内容:
“人需要脚踏实地,更需要有梦想。梦想,在你迷茫、在你困顿、在你退缩的时候给你方向、给你勇气、给你力量,向着梦想前行,最终达到一个梦想的高度。而我为自己是有梦想的人而自豪。”说这话的人叫戚晓霞,是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制鞋标检处的现任处长、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在她的领导下,我国的制鞋标准化工作风生水起: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各类标准不断健全,实现了我国制鞋行业国际标准制定零的突破,获得了国际鞋业标准同行的认可,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更承担了国际ISO/TC 137的联合秘书处的工作。
从1991到2017年,从初入行业的懵懂青年到如今享誉国际的标准专家,戚晓霞把自己二十六年的青春岁月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制鞋行业的标准检测工作。标准从为数不多到由130余个标准组成的较为完善的鞋类标准体系、从中国走向国际,二十六年间,戚晓霞见证、体会、参与、引领着中国制鞋行业标准检测工作的发展。
从业之道——标准没有捷径

“世上没有哪个工作没有困难,但我的工作带给我的是幸福。我做这份工作有压力有责任更有幸福。”戚晓霞说这话时,那种由衷地幸福溢满她的脸颊。1991年初,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国家鞋类标准检测中心站做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从此与制鞋标准化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1年,我参加工作的时候,专业并不对口,因此只能跟着老师傅做一些类似下样这样的基础工作。我觉得我是学徒的,就要做最艰苦、最脏累的活儿。后来我发现,所有的检测都要按照标准来进行,标准很重要,我就开始抄写标准,把当时用的标准在本上抄写两三遍,逐渐懂得了标准的内容、格式等细节。”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戚晓霞的努力被领导和同事看在眼中,随着她对标准理解的深入,戚晓霞开始被委派更重要的工作——标准验证试验。“我记得很清楚,第一个标准是鞋底的硬度标准,不同材质,不同部位,简单而枯燥,一共做了近万个数据,这些数据为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随后,戚晓霞扎根在了标准实验室,忠于数据,不断严谨认真地做着试验工作,而这更进一步提升了她的专业技术水平,“多年的一线实验操作的基础,使得现在的我,除了化学分析,其他实验只要看一眼,就知道实验做得怎么样、做到什么程度了。”
1993年秋天,轻工业制鞋研究所参加了北京的一个展会,在展会现场接受企业的咨询,戚晓霞作为技术人员负责给前来咨询的行业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当时有很多人来咨询,我觉得能帮到别人,能学有所用,感觉很好。比如坡跟鞋是不需要加钢勾心的,但很多企业不知道。虽然一个钢勾心只几毛钱,但是生产几万双鞋就是很大一个数字,我们的提醒就可以为他们省下很多钱;还有在一些质量纠纷、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时候,我们可以提供准确、快速的技术支撑,于是就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戚晓霞在制鞋标准检测行业里“越陷越深”。
1995年,戚晓霞的工作又一次有了变动,作为单位里为数不多的对整个标准制定细节、内容、条款了解的人,她开始独立撰写制定标准文案,这对于戚晓霞来说,又是一个里程碑般的突破,亲自参与到标准的规划制定让她进一步对整个中国制鞋行业的标准体系有了清晰认识,一副中国制鞋标准化发展的蓝图也在戚晓霞的脑海中缓缓展开。从1995年开始,戚晓霞手中的笔就没有停下,20余年间,我国制鞋行业逐渐形成了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执行标准从当年的20余个增长到了如今的130余个。
“从自主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开始,到不断了解和转化国际标准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再到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从做精鞋类检验开始,进行能力验证业务的拓展再到PTP资质的取得。很幸运我见证了中国制鞋行业标准检测工作的发展与变迁。”戚晓霞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总结,背后却代表着她二十六年如一日的奋斗。在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官方网站“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事记”栏目里,我们清清楚楚的看到了戚晓霞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着她的团队为中国制鞋标准化努力的点点滴滴。
■ 用人之道——团队推动前行
“我们为自己干都没有这么拼命,你又不是为自己,又不赚钱,究竟图什么啊?”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和在行业中知名度的提高,戚晓霞总会被这样问到,面对这种质疑,她坦然的说“其实,名重要,利也重要,但是对于这份工作真心地热爱大于追名逐利。也许我这么说很多人不相信,也不理解,但事实的确如此。我就是喜欢这份工作,愿意为它付出,而且很享受这个过程。有这种想法,和我刚刚进入这个行业时所接触的领导是分不开的。之所以说我是幸运的,就是我当时遇到的领导都是我的导师,不但给了我工作上的指导,更教了我做人的道理,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做人的“正能量”,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在大家的帮助和工作实践中,我逐渐明白了标准化工作的真正意义。”
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每次和戚晓霞提及中国制鞋行业标准化的快速发展的时候,她也是将大部分的功劳归功于自己身后的团队。“从事制鞋标准化工作这么多年,虽然大家都觉得建立标准化体系、完善标准系列这些工作成果非常显著,但其实对于我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成果是我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培养了一个战斗力很强的团队。”
为了培养这支中国制鞋行业标准检测的团队,戚晓霞可谓煞费苦心,“在我刚刚接手制鞋标准化工作的时候,整个部门只有七八个人,这对于巨大的标准检测行业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从接手制鞋标准检测部门领导工作之后,她就开始了建设团队的漫长工作。“由于我也是从一线试验岗位一点点的成长走到领导岗位,我特别能理解,年轻人一开始工作就有激情,有梦想,想干活,但是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因此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的培养和激励机制来帮助年轻人成长。我们的相关人员每年至少外出培训两次,行业的、专业技术的,还有企业的培训。而我们的学习内容只占培训的30%,另外70%就是认识其他同行的朋友,积累人脉,当有问题时知道向谁请教,无论是朋友还是竞争对手,只要他的方法值得学习就去请教。”
木桶理论,戚晓霞用这个理论来形容自己人才队伍的建设,“在我的团队里,每个人都立足于自己最拿手一点,向专精方向发展。”十年如一日,在戚晓霞的努力下,我国制鞋行业标准检测的人才团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时至今日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有着众多博士后、博士、硕士的专业技术团队。
■ 标准之道——大国的标准风采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鞋大国,但当时国际上通用的鞋类产品标准没有一个是中国主导制定的。”提到中国制鞋标准的国际化之路,戚晓霞感慨万分,当时虽然国内很多的制鞋企业都在进行鞋类出口,但究竟国际鞋类标准是什么、有哪些条款、怎么制定出来的大家都不清楚,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号称制鞋大国的我们,甚至连ISO/TC 216的年会都没有参加过,我们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制鞋大国呢?让中国鞋业能在世界上有发言权,鞋类标准化工作要与制鞋大国相匹配。”这是戚晓霞的梦想,更是中国制鞋标准化人的梦想。
为了实现中国制鞋标准与国际接轨,戚晓霞和她的团队不断储备、努力,“2005年我们就开始脱产培训标委会秘书,当时有人说‘这个单位真是闲的,脱产培训一个月,再说国际标准和你们有啥关系’而今回首,这些对于今天我们能够承担秘书处工作意义非凡。”
2006年对于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关键的一年,中国的制鞋标准同行首次走出国门,赴英国参加ISO/TC 216第8次年会。在年会上中国制鞋标准技术人员首次将制鞋大国的风采展现给世界鞋业同行。而在接下来的日子中,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国际制鞋标准同行的接触越来越紧密,话语权也不断增强。经过多年的努力争取,终于在2009年末ISO 16187《鞋类和鞋类部件抗细菌性能评估试验方法》得以顺利立项,现在已经进入FDIS阶段,其后又有3项标准立项。虽然我们做得还不够,但一步一步努力前行,总能够走到目标。让我国成为制鞋强国,是我们最大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我们愿意付出一切!”
从国内走向国际、从被动适应标准到主动制定标准,从参与活动到承担责任,在戚晓霞和她的团队的努力下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世界制鞋行业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大国风范,就应该是这样!”
■ 行业之道——相辅相成前行

按照国际标准届的惯例来说,标准检测主要被分为“标准”、“检测”、“能力验证”和“计量”四个职能部分。
一个机构承担的职能越多,就证明这个机构的实力越强。目前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了除计量职能外的制鞋行业的标准、检测和能力验证三大职能。“这三个部分在我们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里是互相触及、相辅相成的。我们把文字标准、实物标准、检测、能力验证交叉在一起,同时推进,建立了一个完整、科学的立体交叉的体系。这样不但是对我们自身能力的提升,更是对整个中国制鞋标准化体系工作的提升。”
“标准源于技术、成于应用。”这是戚晓霞在多年的从业生涯中对标准检测及其相关工作最为深刻简朴的认识,随着自己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戚晓霞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检测的依据是标准,没有标准何谈检测;标准需要通过检测验证,一个标准的拟定需要大量实验室的检测数据做支撑;而一个能有效为标准提供试验数据支撑的实验室就需要进行能力检测与验证。 因此,标准、检测和能力验证三者之间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戚晓霞这样形容目前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几项主要工作。
近几年,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进步,一些民营检测机构开始进驻鞋类产品检测市场,“其实鞋类产品标准检测的市场非常巨大,我们也欢迎更多的同行能一起来推进整个鞋类标准检测行业的进步。但我们发现,现在各种检测机构的水平参差不齐,单拿检测来说,很大程度上他们只是照着标准做检测,做符合性判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标准为什么这么写。”戚晓霞告诉我们,现在他们也开始着手对一些民营检测机构进行培训和宣贯,“标准检测及其相关行业关乎到整个行业发展。我们有责任引领整个制鞋标准检测行业前行,这是一种真实的挑战,如果没有相应的水平和能力,那这个舞台是没有你立足之地的,这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标准最强的质感和最大的魅力!”
■ 未来之道——光明前景等待开拓

“我国制鞋行业第一个标准是1974年手工业部的一个皮鞋标准,仅仅简单的对针脚的要求,缝针、缝线有要求,要求感官上看是否有缺陷;而在1997年后的皮鞋标准就开始加入剥离强度、耐折强度和耐磨强度等物理指标的要求;现在的鞋用标准不仅引入了更多的物理化学指标,更向着材料细分、种类细分、部件细分等更为细致的方向发展。”在回顾中国制鞋标准的发展历程的时候,戚晓霞告诉我们,标准的制定与变迁是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而变化的,“一开始大家只是关心有没有鞋穿,后来发展到消费者关心有没有结实的鞋穿,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有没有舒适、安全、卫生的鞋穿。我们的各项标准伴随着市场需求发展在不断地变化。也可以说,行业和市场的引领作用、指导作用也带动着我们标准在不断地调整和改进。”
在见证中国制鞋标准检测行业变迁的同时,制鞋企业对标准检测态度的变化戚晓霞也是深有感触:“以前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产品检测,检测出了问题不但会影响到销售更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面临转型升级的时候就开始重视标准和能力验证,不但组建了设备完善的实验室,更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到行业标准的制定中,这就给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对于部门未来的工作构想,戚晓霞充满自信:“我离开之后,鞋类标准化工作将更加辉煌。为此,我们在技术上、人员上、设备上、资金上都要有储备,为未来拓宽发展的空间。如果我离开后,部门垮了,也许说明我个人能力强,但不能说明我的人品很好,那将是我的耻辱。一个人品好的人,会带领出一个强大的团队,离开之后这个部门还能继续前行。在能力和人品之间,我可能更在意后者。”“一个人的能力就这么多,我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做了这么多年,是时代发展裹挟着我超越自己,和能力无关,继续为之不一定比现在做得更好。所以要让更有能力、更有想法、更能创新的人来坐这个位子。”
问道标准,在二十余年的鞋业标准化工作生涯中,戚晓霞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引领着整个中国制鞋标准检测行业的前行。
寻证方圆,在未来的日子里,戚晓霞还将一如既往的拼搏。“中国不但要做制鞋大国,更要成为鞋类标准化强国!”
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标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