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C与微信、支付宝大比拼,ETC虽古稀却技术领先,究竟谁才是出行支付利器?
ETC、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都是中国非常流行的支付方式,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以及ETC的技术发展情况。
"ETC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
"优势:"
"高速通行:" ETC是目前中国高速公路上唯一支持不停车收费的系统,可以大大节省通行时间,提高高速公路的使用效率。
"政府支持:" ETC是由国家交通运输部门主导建设的,享受政策支持和补贴,例如新安装ETC可以享受一定的折扣。
"安全性:" ETC采用非接触式IC卡技术,数据传输采用加密方式,安全性较高。
"技术先进:" 虽然ETC诞生较早,但其技术并不落后。它采用了先进的微波通信技术、加密技术、数据管理技术等,能够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近年来,ETC也在不断升级,例如推出了ETC小额支付功能,支持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进行小额消费。
"劣势:"
"使用范围有限:" ETC主要应用于高速公路通行,在普通道路、停车场等场景下无法使用。
"需要注册和办理:" 使用ETC需要先进行注册和办理,相对微信和支付宝来说,使用门槛稍高。
"充值方式有限:" ETC卡的充值方式相对较少,主要通过高速公路服务区、银行网点等渠道进行
相关内容:
手机扫一扫就能完成支付,不需要带钱包便可出门逛街......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普及,大部分人已经很习惯这样轻松快捷便利的移动支付方式了。

而随着近段时间ETC的大规模推广活动来临,有些人或许就要开始发问了:“支付宝、微信支付这么好用,车牌识别技术的准确率也能达到99%以上的水准,为何还要继续坚持使用ETC而不是更新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呢?”
ETC和车牌识别无感支付有哪些差距?
ETC,全称为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即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
早在1997年,ETC在国内就已经进行了试运行,而在2年后的1999年,数条ETC车道就已经在高速公路上投入使用了。以广东省为例,早在15年前,就有150条高速公路开通了ETC车道,能实现省内不停车联网收费。
再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29个联网省份的ETC专用车道已经达到了17744条。

支付宝、微信背后的阿里和腾讯,其推行的车牌识别无感支付和ETC有类似的功能。
在车主将车牌与相关账户绑定以后,由相应车道上下高速公路都不需要掏出手机,而是由支付宝、微信的后台自动扣费,从而做到不停车过闸。

不过,在目前的使用场景来说,这样的车牌识别无感支付和功底深厚的ETC依旧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最起码,支持车牌识别无感支付的车道数量比起ETC车道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光是地域就局限了更多的使用场景。
比起车牌识别无感支付,ETC只是领先在车道数量吗?
有人会说,车牌识别无感支付和ETC并不冲突,只要提高支持车牌识别无感支付的车道数量,这样的支付方式肯定是要比ETC更方便好用的。
而首先,除去支付功能,需要较严苛审核的ETC实际上也具备了电子车牌的功能。
简单举例来说,一台套牌车依旧可以以车牌骗过阿里和腾讯的车牌识别无感支付,但想骗过ETC,想必套牌的成本就要大太多了。同时,在恶劣天气下,车牌识别也并非如ETC那么准确。

其次,车牌识别无感支付目前无法准确识别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的行驶路线,对高速运营公司来说,这样的支付系统是不能进行精准拆分计费的,难以满足需求。
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高速公路的总里程位居全球第一,许多收费站位置人烟稀少,基建设施也有待继续强化——较差的网络信号,可能会让车牌识别无感支付彻底没辙,但对ETC来说,这并不是问题。
ETC和车牌识别无感支付,谁会是未来的趋势?
在一定程度上,无论ETC还是车牌识别无感支付,都能减轻道路交通压力、都能减少堵塞从而减少多余排发对环境的污染。

把目光放到国外,你会发现国外的ETC其实能在超市、商店等地方就可以买到,之后在网站注册、绑定车辆和个人信息后即可使用。这样的模式,对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来说,推进起来也比不会成问题,剩下的,就只有相关方面的规则与限制了。
从最近的案例来看,一些新建的高速公路已经在加速推进扫码付、车牌付等支付形势,因此,支付宝和微信的车牌识别无感支付日后能不能超越ETC,目前还真的不好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