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百应的日产GTR,开过的人纷纷拔草,未尝者仍坚守信仰的传奇之旅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生动且形象地描述了日产GT-R在车迷群体中特殊地位的说法。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1. "开过的人“拔草” (Cut Grass):"
"体验过的人:" 他们亲身体验了GT-R的极致性能、复杂的驾驶动态(需要技巧才能完全驾驭)、高昂的维护成本以及可能带来的驾驶压力。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它过于“难伺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去维护和调校,或者觉得它的驾驶体验虽然极致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成本。这些体验可能让他们觉得“不值得”或者“太折腾”,从而对曾经对GT-R的狂热信仰产生动摇,甚至“拔草”(不再相信或推崇它)。
"“拔草”的原因可能包括:"
维护成本高昂。
驾驶难度大,需要高超技巧。
性能虽强,但并非适合所有人或所有场景。
后续改装和升级复杂。
体验过更均衡或更容易驾驶的超级跑车。
2. "没开过的人“坚守信仰” (Hold onto Belief):"
"未体验过的人:" 对于没有机会或没有条件开过GT-R的人来说,GT-R是存在于杂志、网络、视频中的传奇符号。他们通过这些渠道了解到GT-R的辉煌
相关内容:
第一次知道GTR这辆车,还是《头文字D》中的那句:“我要买GTR。”我和很多人一样,不喜欢主角光环的AE86,也没有心水高桥凉介的RX7-FC,却唯独对于那台黑色幽灵一样的GTR R-32一见钟情,因此想要了解起GTR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的GTR
最早在1989年,日产汽车推出的Skyline GT-R,它继承了日产赛车系列Skyline的纯正血统,毫不夸张地说,GTR R-32是性能最纯粹的版本。
时间来到了1995年,被称为最尴尬一代的GTR R33出生了,这也是很多人眼中最失败的一代GTR。设计师的初衷可能是为了让GTR有更适合家用的外观。所以和前一代的R32相比,R33的外观设计更加圆润,车身尺寸,轴距整体变大,底盘调校也偏软,更偏向于代步车。这本身问题不是太大,但唯独车头重这一缺点竟然没有改善,加上车身尺寸的增大,失衡的前后比重比R32更夸张,操控性下降,减少了很多驾驶乐趣。诸多的原因导致了R33的失败。但客观来说,R33的产品力并没有比上一代的R32差,甚至很多方面要优于R32,只是消费者过高的心理预期,导致了R33处境的尴尬,最后以惨不忍睹的销量结束了生命周期。
1998是个好年份,在国内车主们欢唱着“相约1998”的时候,日本车迷们也终于等来了GTR的战神回归。R34在外观方面,一改之前的圆润,凶狠霸气的外观不再往家用系列看齐。性能方面R34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还加入了后轮转向系统。R34是skyline车系的最后一款GTR,也是RB-26系列发动机在GTR上的绝唱。
21世纪初的GTR
2007年推出的R35是一辆真正的超级跑车,完全脱离了Skyline车系,R35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无论是外观还是发动机变速箱,都有了很大的改变。2.5L直列六缸发动机换成了3.8L V6双涡轮增压发动机,纯手动变速箱换成了6档双离合变速箱。但这样的巨大改动引起了很多老车迷的不满,觉得少了以前车型的经典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