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龙飞升之谜,哈密翼龙化石揭示飞行奇观,形似蝙蝠与鸟

翼龙(Pterosaur)是如何飞上天的?哈密翼龙(Hamipterussp.)的化石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它们独特的飞行机制,这个机制确实结合了蝙蝠和鸟类的一些特征,但又与两者都有显著不同。
传统观念认为鸟类飞行主要依靠翅膀上下扇动,产生升力和推力。而蝙蝠飞行则依赖其极其复杂、布满细小肌腱和纤维的翼膜,通过快速、波浪状的扇动来控制飞行。
哈密翼龙的化石发现,特别是其翅膀的结构,为我们理解翼龙的飞行方式提供了重要线索:
1. "翅膀结构独特:" 哈密翼龙的翅膀结构既不像鸟类的翅膀那样有清晰的骨骼连接(如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也不完全像蝙蝠那样有复杂的肌腱系统控制翼膜。它的翅膀主要由前肢的"指骨"(特别是第一指,即大拇指)和这些指骨之间连接的"皮膜"构成。关键的发现是,它的"指骨之间有非常发育的肌腱"。
2. "类蝙蝠的肌肉控制:" 哈密翼龙翅膀上发达的肌腱系统,表明其翅膀的形态和运动方式可能更接近蝙蝠。这些肌腱允许肌肉跨越指骨之间的关节,从而能够更灵活地"改变翼膜的张力和形态"。

相关内容:

相较于爬行,飞行对于肩关节的活动幅度有着更高要求。7000万年前,作为最早演化出动力飞行的爬行动物,翼龙是如何突破这种生理限制,从地面飞上蓝天的?最近,中国科学家从哈密翼龙的肩带化石上找到了端倪,并由此揭示出翼龙的飞行机制。该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解剖学记录》的中国古生物专辑上在线发表。

这项研究的主要完成者包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周忠和研究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生态学院。

中生代的翼龙是最早演化出动力飞行的爬行动物,早于鸟类约7000万年征服蓝天,其飞行机制激发了人们对飞行探索的欲望。

翼龙的皮膜翼让一些早期学者认为它们的飞行类似蝙蝠。但随着研究揭示了翼龙与鸟类具有更近的系统发育关系,后来的学者更多以鸟类作为翼龙飞行研究的参照对象。翼龙显然具有一些与鸟类相似的肩带特征,包括马鞍状的肩臼窝,柱状的乌喙骨及非常发育的顶乌喙突等。

但翼龙缺少叉骨,肩胛骨与背椎构成关节,且有愈合的肩胛乌喙骨等特征则明显与鸟类不同。以往研究也注意到翼龙和鸟类的飞行机制之间可能存在差异,比如喙上肌可能不是翼龙翅膀上扬的主要动力,但这些结果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

与哈密翼龙头骨等化石保存在一起的肩带标本

哈密翼龙富集于白垩纪的湖相地层中,由于湖泊风暴导致的大量集群死亡和特异埋藏,在化石地点发现了大量三维保存的从幼年到成年不同发育阶段的骨骼及其蛋和胚胎化石,世所罕见。

近二十年来,汪筱林研究员带领哈密科考队对哈密翼龙及其沉积地层开展了持续的野外考察和研究工作,揭示了关于哈密翼龙形态特征、系统发育、生长方式、繁殖、群体习性及化石埋藏等多方面的信息,为还原其历史生活环境面貌提供重要参照,也为进一步研究其飞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肩带关节方式非常独特

为了深入了解翼龙的飞行机制,本研究对数件哈密翼龙肩带标本开展了详细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分析。

组织学特征分析发现了哈密翼龙肩臼窝中的钙化透明软骨组织,其肩胛骨与乌喙骨在个体成年之前就已经完全愈合形成骨性结合,这与鸟类中终生不愈合的肩胛骨与乌喙骨、以及现生鳄类在成年中愈合的肩胛乌喙骨均不同。

该特征在系统发育位置非常基干的翼龙中就已经出现,可能代表翼龙类的祖征。哈密翼龙肩带的愈合情况表明翼龙并未如鸟类一样,伴随飞行的演化而出现分离的肩胛-乌喙骨关节,反映了翼龙与鸟类飞行机制的差异性。

哈密翼龙肩带组织学特征

飞行肌肉与鸟类相似

前人研究认为,翼龙顶乌喙突(二头肌结节)与乌喙骨骨体之间的沟槽为气囊导管的通道,翼龙的喙上肌如鳄类一样位于乌喙骨外侧,不具有抬升肱骨的功能。

本研究通过对哈密翼龙肩带进行CT扫描三维模型重建和形态学分析表明,其顶乌喙突与乌喙骨骨体之间的沟槽通向肩臼窝而非气凹。气凹位于沟槽前侧,贯穿乌喙骨骨体内连接下方气凹。两个气凹可能是前部气囊系统的构成部分,分别为其入出口,气囊导管可经由前方及下方气凹与气囊连接,不必经行后方沟槽。

因此,该沟槽更有可能是喙上肌肌腱的切迹,指示其喙上肌如同鸟类一样绕行顶乌喙突内侧连接肱骨近端,顶乌喙突可实现类似的滑轮功能。翼龙可能如鸟类一样利用喙上肌收缩实现翅膀上扬。

哈密翼龙肩胛乌喙骨与鸟类肩带形态对比,及肩关节和喙上肌重建示意

不同于鸟类,翼龙肱骨难以转动

翼龙肱骨头与肩臼窝的关节面均凹陷,构成鞍状关节,与鸟类凸起的肱骨头和半鞍状肩关节不同。这种关节形态使肱骨头可以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运动,但会限制肱骨头在肩臼窝中的旋转,导致翼龙可能无法像鸟类一样依靠肱骨旋转改变翼面形态,来减少翅膀上扬阻力。同时,皮膜质的翅膀也无法像飞羽一样产生空隙。因此翼龙需有其他方法来调节翅膀形态以减少飞行阻力,可能需要在同样具有皮膜翼的蝙蝠中寻找答案。

对哈密翼龙肩带骨骼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分析显示,翼龙的飞行机制既有与蝙蝠的相似性,又有与鸟类的相似性,还有自己的独特适应。在研究翼龙飞行时,应当进行综合考量,才能取得较为可靠的结论。

作者:许琦敏

图片:受访者提供

发布于 2025-11-09 17:17
收藏
1
上一篇:2025年大众底盘热度退潮,时代变局中的优势再塑与战略转型 下一篇:新疆哈密翼龙密集栖息地揭秘,古生物学家证实每平米曾住一头翼龙,图文并茂实证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