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油的百年传奇,嘉实多如何从喷火战机润滑到登月奇迹,成就油泥王者之路
我们来聊聊嘉实多(Castrol)这个“油泥王”的百年传奇。这个称号虽然不是官方认证,但确实形象地概括了嘉实多在航空、航天领域,尤其是在发动机润滑与防护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特别是其著名的“油泥”(Cutting Fluid / Chip Compound)产品。
以下是为您梳理的嘉实多百年传奇及其被誉为“油泥王”的原因:
"一、 百年征程:从创立到石油帝国"
1. "1932年:诞生于英国,专注引擎":嘉实多由英国人利奥·布德(Leo Boddy)创立。公司早期就专注于为汽车和摩托车提供高品质润滑油,并很快在发动机性能和清洁度方面建立了声誉。
2. "二战:与喷火战机的黄金岁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嘉实多崛起的关键时期。英国皇家空军(RAF)的喷火战斗机(Spitfire)是二战中最著名的战斗机之一。喷火战斗机搭载了梅赛德斯-Benz DB 601 发动机,这款发动机以其高转速和强大的功率著称,但也对润滑和散热提出了极高要求。
"挑战":高转速和强大功率意味着发动机内部零件摩擦剧烈,产生大量热量和金属碎屑。如果润滑不当,发动机极易过热、磨损甚至损坏。
"嘉实多的贡献":嘉实多研发了专门的航空
相关内容:
1940年代后期,英国空军的喷火战斗机遭遇一场机械瘟疫。
原本坚硬的凸轮轴仿佛被下了诅咒,接二连三断裂、报废。
这架曾在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钢铁巨鸟,偏偏在引擎这颗心脏上频频掉链,当时无人能找到破解之法,整个空军陷入焦虑之中。
就在众人束手无策时,一家英国润滑油公司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令人意外的是,他们既没有更换发动机材料,也没有修改凸轮轴设计,仅仅是往机油里添加了一种神秘物质。
可就是这看似简单的调整,不仅挽救了所有喷火战斗机,更直接开启了润滑油行业的新时代。这家公司,便是如今家喻户晓的嘉实多。

19世纪末的欧洲,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内燃机技术飞速发展,但润滑油却仍停留在粗放阶段。
当时的润滑油要么是动物油脂,要么是普通矿物油,温度一高就会变稀,无法附着在零件表面;温度一低又会凝固,连输油管道都无法打通。
机器运转没多久就会出现磨损,所有人都觉得这是没办法的事。
但有人偏不认同这种观点,他就是嘉实多的创始人查尔斯・韦克菲尔德。
这位英国化学家看着频繁出故障的机器,萌生了一个在当时被所有人视为异想天开的念头。
机器也该拥有自己的血液系统。
就像人类依靠血液输送营养、保护器官一样,润滑油也应当能持续保护机器零件,而非仅仅充当临时润滑剂。
1899年,查尔斯成立了嘉实多。
当时石油巨头已占据大部分市场,他没有选择正面硬拼,而是秉持做机器血液的理念,在市场夹缝中寻找发展机会。
他带领团队扎根实验室,反复调试配方,立志找到一种能在不同温度下稳定工作的润滑油。
这一坚持,就到了1919年,嘉实多迎来了第一个成名战。
这一年,有位飞行员计划挑战人类首次无停顿跨大西洋飞行。消息传出后,没人看好这次尝试,甚至有人直言这就是去送死。

究其原因,要飞过大西洋,飞机需在高空低温环境下持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当时的机油一遇到低温就会凝固,发动机很可能中途停转,后果不堪设想。就在所有人都避之不及时,嘉实多却赌上了全部家当。
他们将实验室改造成高空模拟舱,模拟大西洋上空的低温、低压环境,一遍又一遍地调整机油配方。
最终,他们在机油中加入了蓖麻油成分。
这一调整让机油的低温流动性大幅提升,即便在高空低温环境下,也能顺畅地流到每个零件缝隙中。
结果正如众人所知,那架飞机成功跨过大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这一战,不仅让嘉实多得以在市场中立足,更印证了查尔斯的理念。
优质的润滑油不是临时帮手,而是机器的血液,关键时刻能挽救机器,日常使用中能守护机器走得更远。
如果说1919年的跨大西洋飞行,考验的是机油耐寒的能力,那么1940年代的喷火战机危机,考验的便是机油保命的实力。
当时二战刚结束不久,英国的喷火战机却频繁出现问题,引擎里的凸轮轴一个接一个地断裂。

要知道,凸轮轴是控制发动机气门的关键零件,相当于心脏的瓣膜,它一旦断裂,整个引擎就会报废。
军方找了无数专家,有人认为材料不够好,有人觉得设计有问题,但无论怎么修改,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最后,他们找到了嘉实多。
嘉实多的解决方案,是在机油里加入一种特殊的活性成分。
这种成分能主动吸附在金属零件表面,即便机油暂时未能覆盖,零件上也能留下一层保护膜,避免干磨情况发生。
凭借这一技术突破,嘉实多从靠谱的润滑油品牌,一跃成为能解决行业难题的技术引领者。
解决了战机的问题后,嘉实多的技术开始向更多极端场景延伸,这一次,它的目标是太空和深海。

1969年,人类历史迎来最震撼的时刻之一:阿波罗11号登月舱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
太空属于真空环境,温度差可达几百摄氏度,普通润滑油要么会挥发,要么会冻结。
而嘉实多专门研发的太空级润滑油,却能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稳定工作,全程没有出现一点差错。
同年,世界最大的远洋客轮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号下水,它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使用的正是嘉实多的润滑油。
这艘客轮排水量超过7万吨,要在茫茫大海中持续航行,机油不仅要抵抗海水腐蚀,还需在长时间高负荷运转下保持稳定,嘉实多再次交出了完美答卷。
除了太空和海洋,陆地极限场景也少不了嘉实多的身影。
在赛车领域,嘉实多协助车队打破了21次陆地速度记录。
嘉实多与中国的缘分,比很多人想象中更早。
1970年代,中国援建坦赞铁路,这条铁路穿过东非高原,温差大、路况复杂,工程机械很容易出现故障。

当时,嘉实多的特种润滑油成了救急物资。
它能适应高原的低温和沙尘环境,让铁路机械稳定运转,成为坦赞铁路的血液保障。
1998年,嘉实多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但它没有采取拿来主义,而是将本土化做到了极致。
例如,中国路况复杂,城市中堵车频繁,汽车经常走走停停,发动机冷启动次数多,磨损程度比国外更严重。
针对这些特点,嘉实多专门研发了金嘉护系列,调整了机油的粘度和清洁成分,既能减少冷启动带来的磨损,又能应对燃油产生的积碳问题。
它还推出了真象润滑油,加入纳米陶瓷抗磨剂,专门解决城市交通中汽车频繁启停的问题,就像为中国的汽车量身定制了血液。

如今的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新能源创新中心。
嘉实多索性将最重要的转型起点放在了中国,在上海建立亚太研发中心,专门针对电动车研发新的血液方案。
为中国60%以上的风电齿轮箱提供润滑解决方案;甚至嫦娥探月工程的地面控制系统,使用的也是它的太空级润滑技术。
有人疑惑,为什么嘉实多如此重视中国?
答案其实很简单,中国的机器需要带有中国味的机械血液,而中国的新能源革命,也需要更先进的润滑技术,这与嘉实多做机器血液的核心理念完全契合。
近几年,电动车数量越来越多,有人开始质疑:没有发动机了,还需要机油吗?嘉实多要不行了吧?
但嘉实多给出的答案十分笃定,电动车并非不需要机械血液,而是需要升级后的血液。
比如电动车的变速箱,转速能达到每分钟2万转,比燃油车发动机转速还高,零件之间的摩擦更剧烈,需要更高效的润滑油来减少磨损。
再比如电动车的电池,温度过高会影响使用寿命,过低会影响续航能力,需要专门的热管理流体来控制温度,这些都是嘉实多的新战场。

2025年8月,奔驰AMG纯电概念车发起了一项疯狂挑战。
连续七天不停歇行驶,总里程相当于绕地球一圈。
很多人担心它的变速箱和电池无法承受这样的考验,结果全程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背后依靠的正是嘉实多专门为电动车研发的新能源润滑技术和热管理流体。
这件事证明,从燃油车到电动车,动力形式发生了改变,但机器需要保护的本质没有变。
嘉实多看到的,不是机油要被淘汰的表象,而是新能源时代需要新血液的本质。

它依然在做机械血液,只是将配方调整为电动车适用款。
如今的时代,很多人都想多做几件事,多赚几笔钱,但嘉实多用126年的发展历程证明:真正的竞争力,不是什么都做,而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从喷火战机到登月舱,从燃油车到电动车,机器在变,技术在变,但嘉实多让机器活得更久的初心始终未变。
这就是嘉实多的百年传奇:它没有追求颠覆一切的狂欢,而是坚守在传承中进化。
它没有怀揣征服市场的野心,而是执着于创造价值。
一滴油,历经126年,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这便是机械血液最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