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哥体验小鹏G9智驾,1500公里长途实测,机械感十足!
关于小鹏G9的智驾水平,喵哥跑了1500公里长途得出的“很机械”的结论,这其实触及了当前智能驾驶普遍存在的一种讨论焦点。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小鹏的智驾技术特点:"
"自研能力强:" 小鹏在智能驾驶领域投入巨大,自研了XNGP(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核心算法,包括高精地图、感知、决策规划和控制等关键部分。这是其区别于一些依赖供应商方案(如华为的ADS、特斯拉的FSD)的核心优势。
"功能丰富:" XNGP提供了包括高速导航辅助驾驶(NCA)、城市NGP(在特定城市开通)、匝道入环、自动泊车等多种功能,覆盖场景比较广。
"持续迭代:" 基于自研能力和数据积累,小鹏的智驾系统通过OTA(空中下载)不断进行更新和优化,功能和能力在持续提升中。
2. "“很机械”的感受可能源于何处:"
"策略保守:" 为了安全,尤其是自研系统,在策略上可能相对保守。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系统可能会选择更稳妥、更“保守”的驾驶方式,比如刹车更早、加速更柔和、变道更犹豫。这种风格可能被一些用户解读为“机械”或
相关内容:
我开的是小鹏G9 2024款 702 Pro的版本,没带激光雷达,但是它同样的,有高速的领航辅助,它们叫NGP。这一趟我是从湖北开到上海,来回将近有2000公里,然后我总结一下,它的这个驾驶辅助现在什么水平。
驾驶逻辑机械方面
首先,超车的逻辑很机械。按照我们正常人开车,两个大货车在一起超车,你会从第一车道变成第二车道吗?但是它就自己变道变到了第二车道。第二,只要路面有桩桶,它就一定会很机警地提示,这可能是吸取前的教训,就是桩桶识别不了导致的问题,我觉得还可以。
接下来就我认为,很机械逻辑的几个地方,一就是在高速换路的时候,它提前两公里就会变道,提前变到旁边的车道。不管你前面是大货车,还是什么车,有多慢,它都会强制变过来。变过来之后,就开始慢慢地跟,跟到快出口的时候,出匝道的时候,降速降得有点多,这样很容易造成后面的车追尾。
然后从匝道并入主道的时候,那个时候,并线不够果断,而且并完线之后提速太慢,这个时候也很容易被后车追尾。接着就是在超车逻辑上,如果前方的车超车的时候,如果大货车突然往这边挤一下,这个时候,按照正常逻辑,我们是应该加速逃离,但是它的逻辑就是,直接跳出了,或者说安全带预收紧,然后给你报警,感觉它比你还慌。这是整个就是,我在体验的时候,我觉得让我体验的不太爽的地方。
驾驶辅助减轻了很多疲惫
其次,说说我觉得比较爽的地方,因为毕竟这一趟,开了将近2000公里。2000公里开下来,要是没有这个东西的话,人就会开得很累。就光踩油门,踩得你都脚要脱皮的,但是整个这一趟跑下来之后,我觉得还算比较轻松。
尤其在夜间能见度不太好的时候,基本上这个车道保持,跟车,刹车各方面都做得比较好。尤其在夜间的时候,能见度不好,你前车它开始有轻微减速,丢了油门,没有踩刹车的情况下,你人眼是发现不了。但是它很快就能识别到,我今天在凌晨开的时候,限速120的高速,会自动把速度给你压到110左右,转弯的时候,会有适当的压速度,就让你觉得,还是比较安心。
但是,比如说进隧道之前,隧道门口如果有一个测速杆的话,那么它识别完之后,马上降速。这个时候,它降速降得比较缓,比如说限速80,从120到限速80这个过程,那么它可能会以速度90的速度,通过这个限速杆。
总结
所以,总体来说,小鹏的目前的高速NGP,从整个这一趟,将近2000公里接管次数来说,不算太多,但是它这种运算逻辑,以及整个的驾驶逻辑,目前是比较偏机械逻辑的。我跟大家定个位吧,假如说按照学生年龄来分,那么小鹏这个水平,大概就在小学一二年级。
这就是很实际地跟大家分享一下,目前高速驾驶辅助,也就是智驾能力,整体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试驾一下,而且接下来几年,就是这一块的竞争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反正它会很快的来到。用好了它确实能够提升驾驶安全性,但是在目前它这个水准下,大家在用的时候,还是要打起精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