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归来感言,省会城建之最,硬气十足的城市风采
很高兴听到你对西安的评价!确实,西安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近年来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下是一些西安城建方面的亮点:
1. "基础设施建设":西安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包括地铁、高速公路、高铁等,使得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的连接更加便捷。
2. "城市绿化":西安在城市绿化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公园、绿地、街道绿化等不断增加,使得城市环境更加宜居。
3. "公共设施":西安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等,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氛围。
4. "旧城改造":西安在旧城改造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提升了老城区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
5. "新区建设":西安的西咸新区等新区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推动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当然,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挑战,西安也在不断努力提升城市品质,希望你在西安的旅行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相关内容:
西安2025年城市更新全面提速:管网“1+5”行动落地、9+72道路微改造启动,护城河火车站段年底见效,广运潭大道桥和未央路等将于2026年春节前通车,31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17万亿
落地的那刻,我就觉得这城的“底子”不一样,走了七天,越看越顺,越走越服气

它不是靠几栋奇形怪状的大楼抢镜,而是把老底子收拾干净,把新面貌铺得稳当,让你一脚古意一脚现代
这份好感,不是游客滤镜,是日常里摸得着的硬实力
先说“骨架”
西安的气势不靠摊大饼,靠一条清清楚楚的中轴把城撑起来
北面未央宫遗址,南面大雁塔,未央路和长安路像两根筋,把老城和新城扎得稳
说白了,这城从“里子”到“面子”都有章法,老城守得住,外圈长得开
这两年城市更新上强度,地铁、高架、快速路就像把毛细血管接通,我从钟鼓楼到高新二十来分钟到站,车厢干净利落,换乘不绕远
有业内人士提到,到2025年西安轨道交通里程还要继续往550公里靠拢,主城区和重点新城串珠成链,这才叫“通达”
古今的味道,西安拿捏得准

傍晚绕城墙走一圈,砖缝里透着岁月,护城河的水影把城轮廓抚平,风轻轻吹,像给老城铺了层温柔的滤镜
更扎心的是,护城河火车站段正在改造,计划做成双层结构并修复水体,预计2025年底见成果,古都门面要再亮一档
往南到曲江,滨水步道一路串起,大唐不夜城的灯一亮,汉服姑娘从仿唐街巷走过,转身又是现代商场的热闹,这种“古不旧、新不躁”,你很难不被打动
换句话说,西安的城建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给生活加分,而不是把老城当背景板糊几层新漆
全域铺开的“扎实”,是我这趟最强的直观感
高新的锦业路一带,写字楼玻璃幕墙照得你眯眼,咖啡馆门口总有人背着电脑对方案;
曲江这边,住宅低密、绿意深,楼下便利店和社区书房都明亮;
浐灞把湿地养得有层次,跑步的人和拍照的人彼此不打扰;

港务区的中欧班列进出频繁,物流园、公用型保税仓列得齐
城市更新不是给一个点打光,而是把整盘棋摆顺
这话在细节里更有说服力,长安南路老旧燃气管网今夏分段夜施,收尾收得干净,城南片区从“心里发怵”变“放心使用”,就算你没看见工地,也能在水电气网的稳定里感到安心
说到路,我们确实遇上了“提速期”
9条主干路加72条支路的微改造已经陆续启动,按计划要在2026年春节前交卷,开车和骑行的体验都会更顺
张家堡片区凤城八路的改造已完成,未央路有些路段先行通车,走过的人都说“堵点松了口气”
广运潭大道跨绕城高速桥也定下了时间表,计划2026年春节前建成通车,城市的“外环动脉”再添一条硬管
这种看得见的时间节点,比任何口号都实在
我爱去的南门商圈,老与新贴得很近

上午在书院门看老师傅写字,墨香飘得人心静;
下午转身进SKP,橱窗里是另一种精致;
晚上顺着城墙走回去,在灯影下吃碗面
这不是“拼贴风”,而是多极核自然共处:高新是经济引擎,曲江把文化和生意盘活,未央的制造和物流扛起脊梁,老城的商业与古建互不打扰
我更在意的是,这些板块里“住”的体验也在变好,路网细、管网稳、公共空间丰富,才是“可感的幸福”
数据这东西,有时冷冰冰,但在西安,它能对上体感
相关白皮书显示,2025年西安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520.61亿元,预计拉动GDP年均增长5.5%,投产后新增就业岗位约18万个
城市更新的“底层逻辑”也越发清楚,“1+1+N”统筹推进,既有全市框架,也给片区留出弹性
截至今年相关节点,老化管道更新改造完成约723公里,新建管道约967公里;

供排水项目里,输配水管道完成40.5公里,排水管道完成21.8公里;
老化燃气管道全年计划更新改造542公里,截至6月底完成率达98.33%
这些数字背后的意义很直白:地上跑得快,地下要更稳
在一场面向社会的交流里
西安市住建局副局长雷涛表示,会从深化人员服务等四方面发力,让城市更新走向更高层次,落在“宜居、韧性、智慧”上
另一位关键角色也给出路径
西安市发改委主任王军平指出,1.17万亿投资里,先进制造和绿色低碳项目占比超过六成,“硬科技+古都文化”的双轮驱动,会把西安这辆车推得更稳更远
听完这些,我脑子里闪过的不是宏大词,而是每天看得见的变化:街角的无障碍坡道更顺了,老社区的电梯加装更快了,夜里施工的吵闹少了点但效率更高了

放在全国看,西安也在不断找参照
北京中海大吉巷“像修文物一样织补城市”的做法,让外媒都点了赞
这种把明清院落与现代商圈温柔相接的手艺,给古都们上了一课:修不只是修表皮,更要修生活
出国再看罗马,人家“分区保护+微更新”,斗兽场边修外立面,地下塞进小型停车场,万神殿旁的文创店也跟环境对话
历史保住了,现代也能好好过日子
西安这两年沿着这个思路往前走
不是“推倒重来”,是“择善而行”
最能打动人的,还是落在日常
住在南门外的那几晚,我常在窗边站一会儿

清晨,城墙根下是呼哧呼哧的太极和慢跑,小摊的热气把街角点亮;
傍晚,曲江水边有人遛狗,有人讨论创业BP;
深夜,港务区方向的货车灯串连成线
你能感到这座城在悄悄变,一点不冒泡地把基础做扎实,再把生活铺舒坦
等到年底,护城河火车站段露出新面貌;
再到2026年春节前,一批路桥节点接力报到,这份“稳中快”的节奏,会让很多人的通勤、出行、休闲变得更省心
当然,热点也不缺
“长安十二时辰”二期被不少网友高频提起,大家都盼着它既能讲好故事,也能带来更好的公共空间体验
我更在乎的是,它能不能像这座城的多数建设一样

少一点浮夸,多一分贴心
毕竟,城市更新的终点,不是把相机对准的那几秒,而是把居民一天24小时的细碎感受照顾到位
离开那天,我又绕到城墙根
晨光刚起,砖石泛着青灰,孩子骑着平衡车冲过去,回头向我做了个鬼脸
那一刻我明白,西安的“硬气”,不是喊出来的,是一项项工程按下去、一条条管网拉起来、一处处街区细细打磨出来的
说白了
它把“古都”活成了“新城”的底色,又让“新城”长在“古都”的筋骨上
我常想,下次再去,会在同一个拐角发现什么新变化?
如果你也去,不妨别只盯着地标,摸摸墙砖、看一眼护城河、坐几站地铁,答案会从脚底一路传到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