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电动车领域的“老前辈”,揭秘比雅迪早的4大品牌,今昔对比发展现状
在两轮电动车领域,确实有一些品牌的历史比雅迪(Yadea)更为悠久。雅迪成立于1994年,而以下列举的四个品牌,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1. "五羊-本田(Wuyang-Honda)":
- 成立于1992年,由广州汽车工业集团和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合资组建。五羊-本田是中国最早生产摩托车的企业之一,也是两轮电动车的重要制造商。它以生产高品质、高可靠性的摩托车和电动车而闻名。近年来,五羊-本田在电动车领域持续投入,推出了多款符合市场需求的车型,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其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相比一些新兴品牌有所下降。
2. "力帆(Lifan)":
- 成立于1995年,最初以生产摩托车为主,后来逐渐扩展到电动车领域。力帆在摩托车领域有着较强的市场地位,但在电动车领域的表现相对较为一般。近年来,力帆在电动车领域的投入有所减少,更多地关注于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制造和动力系统研发。
3. "吉利(Geely)":
- 吉利集团成立于1984年,最初以生产摩托车为主,后来逐渐转型为汽车制造商。虽然吉利的摩托车业务在早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其在电动车领域的表现并不突出。如今,吉利集团更多地关注于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摩托车和电动车业务只是其业务的一部分
相关内容:
在雅迪、爱玛等品牌占据街头巷尾的今天,很少有人知道,两轮电动车行业曾有一批更早的“开拓者”。它们早在1990年代就开始在这片江湖里摸爬滚打,比现今的行业龙头雅迪资历更老。
二十多年商海沉浮,这些“老前辈”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有的凭借技术沉淀焕发新生,有的因战略失误错失良机,有的在细分市场另辟蹊径——它们的兴衰史,堪称一部中国电动车行业的进化简史。

01 技术派:绿源,低调的“扫地僧”
“好车源来是绿源”。1997年,当雅迪还未诞生时,绿源就在浙江金华的地下车库里鼓捣出了第一辆电动车。
绿源是行业里名副其实的“技术流”,它首创的液冷电机技术让电动车电机从“消耗品”变成了“耐用品”。普通电动车电机用三五年就衰减,而绿源的电机保用10年,这项技术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如今绿源已拥有5大生产基地、1.5万家门店,并于2023年在香港上市,从“技术派”成功转型为“资本派”。在2025年上半年,绿源凭借其液冷电机技术占据9%的市场份额,在销量排名中位居第六。

02 扩张派:速派奇,昔日巨头的转型
速派奇品牌成立于1993年,比雅迪早出道十一年,是电动车界不折不扣的“老前辈”。该品牌曾在千禧年间跻身全国三甲,乡镇市场随处可见其红白配色招牌。
但后期速派奇犯了“贪多嚼不烂”的错误——从三轮车到低速四轮车均有涉猎,盲目扩张产品线反而稀释了品牌专注度。
如今速派奇在年轻群体中声量渐弱,但在北方农村集市,仍能看见搭载“双动力”系统的老款速派奇载着数百斤粮食轻松爬坡,证明其产品实力仍在。

03 转型派:和平,老树发新芽
和平电动车这个充满年代感的名字,同样诞生于1993年。早期它主打两千元级亲民车型,凭借极致性价比策略热销一时。
然而,随着消费升级,当市场开始追求外观设计与智能功能时,和平仍固守“能跑即合格”的产品理念,导致市场份额被雅迪、爱玛等品牌抢占。
被迫转型中,和平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智能外卖车。这种车型时速可达90公里,支持手机APP控制、蓝牙音箱、导航投屏等功能,成为外卖骑手的“神器”。

04 跨界派:欧派,技术驱动出海
欧派电动车成立于1996年,比如今的行业龙头雅迪早了5年。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欧派与做橱柜的欧派并无关联,它是无锡圣宝车辆旗下的品牌。
欧派走的是“跨界”路线,把造摩托车的技术用到了电动车上。其自主研发的“衡动力增程系统”,能让电动车一次充电多跑50里,系统整合了石墨烯电池、专利电机等8项技术。
更值得一提的是,欧派的电动车还出口到德国、法国、瑞典等发达国家,累计用户过亿,实现了“技术出海”。

如今的电动车市场,雅迪、爱玛、台铃三强占据半壁江山,九号公司等新势力以78.8%的增速领跑行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老品牌们各显神通:绿源靠技术,速派奇靠积累,和平电动车靠转型,欧派靠跨界。
老品牌的发展轨迹恰似行业发展的活标本:绿源印证技术积淀的价值,速派奇警示多元化扩张的风险,和平电动车展现路径依赖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