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群将军传奇人生,战火中的家国情怀与家人情缘

周志群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高级将领,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关于他的家人,公开的资料相对有限,以下是一些已知的信息:
"周志群将军的夫人:"
"姓名:" 未知 "信息:" 关于周志群将军夫人的公开信息非常少,她的姓名、职业以及个人经历都没有公开报道。
"周志群将军的子女:"
"儿子:" 周立华 "信息:" 周志群将军的儿子周立华曾在父亲的影响下进入军队服役,但具体的服役经历和目前的情况没有公开信息。有报道称周立华曾在解放军某部担任领导职务,但需要进一步核实。 "女儿:" 未知 "信息:" 关于周志群将军的女儿的信息非常有限,她的姓名、职业以及个人经历都没有公开报道。
"总的来说,关于周志群将军家人的信息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他的夫人是位军人,以及他的儿子周立华曾在军队服役。"
"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周志群将军是一位高级将领,他的家庭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公开的资料相对有限。 网络上关于周志群将军家人的信息可能存在不准确或不完整的情况,需要谨慎对待。
"建议:"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周志群将军的信息,可以查阅

相关内容:


周志群将军和他的家人们

文/泰伯郎


(周志群将军)


周志群,于光绪戊戌年(1898)十月二十七日,生于贵州省邛水县(今三穗县)岑克村一个富户人家,字鹤立,祖籍湖南靖州木洞村响水坝,殁于民国戊子年(1948)十月十三日。其始祖周秀瑜与弟周秀盈系响水坝第十七氏公,因做生意,自康熙年间从响水坝迁居于邛水(今三穗县八弓镇)岑克,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周秀盈虽婚,但无子嗣,故岑克的周氏,均为周秀瑜之后。屈指一数,到了周志群这一辈,岑克的周氏已发展到了第七代。

话说周志群的父亲叫周万基,他是周秀瑜的第六世孙。周万基自幼聪颖,刻苦好学,仕途顺畅,清末,在四川重庆铜元局任局长,他和儿子周志群,都是周氏族人引以为荣的骄傲。

周万基,一并娶了两个妻子,分别为田氏和龚氏。田氏育有二子,即周志超和周志群。龚氏无子嗣,周万基离世后,田氏便下了堂。

周志群到了结婚年龄,父母为他娶了本县得民(现滚马乡德明村)一个富家之女欧德贞为妻。因欧德贞没有生育能力,她便从自己结拜的两个姊妹那里分别过继了一个男娃为自己的孩子,大的起名为周谟奎,小的起名为周谟定。后周志群部队驻防福建,周志群与一颜氏大学生相识相爱,育了一子,视为三子,起名为周谟嘉。

都说母以子为贵,由于欧德贞生性好强,她情知自己没有一儿半女,颜氏的到来,势必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无不极力反对周志群与颜氏结合。而周志群作为一个带兵打仗的人,虽一生驰骋战场,杀敌无数,但他却拿欧德贞没任何办法。于是,待周谟嘉稍大了一点后,欧德贞就用5000大洋将颜氏给打发走了,周谟嘉则留下,由欧德贞抚养长大。但周氏家族一直同时视颜氏和欧德贞为周志群的妻子,这在周氏家谱和周志群的墓碑上,都一并有着关于颜氏系周志群妻子的文字留存。

周志群离世后,欧德贞一直守在岑克哪也没去,直至1986年辞世。欧德贞一生虽吃过不少苦头,遭受到不少磨难,但她都已挺了过来,并终老一生,也算得上是一个幸运且长寿之人。

却说周志群与欧德贞虽然抚育有3个孩子,但孩子们不仅没有因为周志群的特殊身份而使自己的命运得到改观,更甚者,个别还在困难时期不幸过早离开了人世。不难想见,周志群就是一个刚直不阿,胸襟坦荡的人。

下面,让我们来盘点周志群孩子们的基本情况:

长子,周谟奎,毕业于大厦大学(即原厦门大学分离出来的一所私立大学),曾任过重庆市政府秘书,后为贵州省财经学院教授,育有4子;

次子,周谟定,殁于20世纪50年代末困难时期。育有1子,现定居于邻县镇远两路口农村;

三子,周谟嘉,生于丁丑年(1937)正月初三,原供职于贵州省贵阳市建筑公司,已退休安享晚年。育有1子2女。

(周志群将军故里---岑克)

周志群,六岁发蒙读私塾,少年时期从邛水高等学堂毕业后,考入贵阳南明中学,继入贵州第二期讲武学堂学习。他从小尚武,在家乡县城任过团防队长。曾经,他拉了30多条人枪,在商贾云集的湖南洪江做过镖行,为来往于湖南洪江和贵州剑河的商人保驾护航。其时,便与当时驻扎在洪江的黔军部队的王天培有过纠集。后周志群的一干人马都加入了黔军,镖行便因此解散了。

周志群入了黔军,即随部队赴湘西讨袁,因作战勇敢,他由排长、连长升至营长。

民国十年(1921),周志群入谷正伦部,在桂林攻打广西军阀陆荣廷;民国十二年,随王天培师入川,驻扎江津、白沙。其间,周志群奉命清乡肃匪,他剿抚并施,亲自到竹杠岭与匪首谈判,以“侠义”感化对方,不费武力消除匪患,因功擢升为副团长。绅民在李树坝为其竖“德政碑”,送“得胜旗”和“万民伞”。

民国十五年(1926),黔军北伐,周志群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第二十八师第四团团长,由四川转战湘鄂皖苏,参加过津浦线对直皖军阀的几次激战,由于十军队伍壮大,军械粮饷事关重大,周志群被调任军械处处长。

民国十六年(1927)9月2日,军长王天培被蒋介石所害,十军濒临瓦解,因十军大多是贵州人,周志群及时收容了群龙无首的十军,打算取道江西回贵州。十二月,时任第十军副军长兼二十八师师长的王天培之胞弟王天锡,率二十八师及军部人员抵宣城,将部队交给了周志群后,遂辞职而去。由于队伍里的团、营长都已各自找了出路,导致军心动摇,周志群即召集30多个连、排长,用江湖帮会方式,与大家结拜盟誓,将部队稳定了下来。至此,大家一致推周为师长。

12月15日,周志群率部2000余人抵宁国,不仅整饬了部队纪律,还对官兵进行了约法三章,部队士气明显高涨。随后,部队开赴屯溪,十军余部得知,纷纷前来相投,人数遂增加到了3700余人。而当部队在向江西行军途中,由于蒋介石一直欲置十军于死地,竟指使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两个师和桂军白崇禧的一个师包围周志群。周志群率全军奋力拼杀,才冲出重重包围。

可是,问题又来了,由于周志群部系地方军队,补给没有保障,他不得不又凭借自己在讲武堂与何应钦、谷正伦等人的师生关系,经多方周旋,得以解决几千部队的军饷问题。随后,部队被指定开往南昌,接受江西主席朱培德的节制,遂被整编为十一师,周志群被任命为师长,旋该师又被改编为旅,被派往抚州、赣西、闽北、闽东一带驻防。

民国十九年(1930),蒋介石发动对苏区围剿,周志群在江西、福建与红军作战。于顺昌、将乐,周志群部曾被红军包围,几乎被全歼。二为了保存部队实力,周志群总是避开红军。当时在红十二军担任副官长的同乡老表杨至成,曾写信给周志群,劝其投奔红军,周志群未应允。但两人处得都很默契,凡两军遭遇都虚以周旋。

民国二十一年(1932),蔡廷锴率十九路军进驻福建,由于坚持主张抗战到底,反对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不愿与红军作战,便于1933年发动了“福建事变”。当时周志群部驻在邵武、宁德和莆田一带,按兵不动,民国政府以周志群不参加“福建事变”和为中央讨逆大军筹备粮秣有功,分别授予周志群“四等宝鼎勋章”、“三等宝鼎勋章”和“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念章”,行辕主任蒋鼎文奖给周旅10万银元,并将周旅升格为二十六师(注:墓传上为二十一师)。民国二十六年(1937)初,周志群到中央陆军大学学习,结业时,正值“卢沟桥事件”爆发。此时,周志群之师已改编为独立第六旅,周志群出任旅长,奉命到莆田、宁德守海防,之后,又调浙皖边界阻击日寇,并参加了马当战役。

民国二十八年(1939)3月27日,日军占领南昌,5月,国民政府下令反攻南昌,周志群随二十九军军长陈安宝于4日,从江西东乡、进贤星夜出发,渡抚河,沿浙赣铁路攻南昌。而在军事上,周志群被陈安宝任命为前敌指挥官,在距南昌城15公里的莲塘与日军交战。日军依仗优良的军事装备,凭借着3个坚固的据点固守南昌,气焰十分嚣张。

6日凌晨3点,周部首先发起进攻。工兵强行爆破,扫清了路障,周志群亲自率七十六团和七十八团士兵勇猛冲锋,与日军白刃相接,并一连拔掉了日军两个据点,歼敌2000余人。拂晓,敌人出动10余架飞机,对中国军队进行轮番轰炸和低空扫射,且随着敌援军的到来,日军又对中国军队进行了疯狂反扑。而周志群和官兵们抱着为国牺牲的决心,一直在与日军进行着殊死战斗,哪怕伤亡再惨重,也不放弃已夺得的阵地。

下午5时许,战场上传来了前敌总指挥陈安宝军长阵亡、师长刘雨卿负伤和友军阵地动摇的消息,而此时,周志群部的许多中下级军官也相继为国捐躯。面对危急情况,周志群便率警卫连、手枪队和大刀队全部投入战斗。激战中,周志群左脚中弹受伤,被其侄子周谟顺和警卫员万克明背下了火线。但周志群同时下令部队一定要死守到天黑。半夜,全军奉命后撤,周志群部为后卫。而此时,由于周志群伤口疼痛,再加上腿关节炎突发,不能行动,只好由卫士背着坚持指挥。部队渡过抚河后,固守河口,虽然敌人多次猛扑,但终不能过河,这为战区调整军事部署,保卫武汉赢得了宝贵时间,周志群也因为战功擢升为二十九军副军长。

此次大战后,周志群的身体已渐渐不如过去,于是他上书辞职,但未获准。

不久,国防部调周志群任中国印缅远征军第六军副军长兼贵(阳)(毕)节师管区司令。

周志群于1941年就任师管区司令,负责兵役工作,并把6000多贵州热血青年送上了抗日前线。此外,周志群还参加了贵州组织的抗日劝储委员会,他任大队长,亲自抓抗日经费的筹措工作。周志群除了动员原十军中的甘凤章、张蕴良等将士积极解囊奉献外,还通过向海外侨胞、企业家和慈善机构募捐的方式,筹措大量经费,支援抗战。

民国三十二年(1943),周志群再次上书辞职,仍未获准,军事委员会仍委任他为军事参议。同年秋,周志群的父亲病故,周志群才得以请假回贵州三穗奔丧。而由于身体原因,周志群就此一直没有再回去部队,也更不再问政事。在家乡,周志群常以下棋和垂钓自娱,真正过上了悠闲自得的生活。

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行千里不忘本。周志群一直对家乡充满着深厚的感情。早在福建带兵时,他就曾捐赠了2000大洋,资助母校八弓小学办学。回到家乡后,他又资助了3000大洋修葺永灵山寺庙和做善事。至今,家乡人一直对周志群的乐善好施津津乐道。而对于那些欺压百姓的事,周志群不仅很是痛恨,还亲自出面制止,无不受到群众拍手称快。

民国三十六年(1947)8月28日,逢三穗(1928年,邛水县已改为三穗县)县城赶场,进驻在三穗的国民党一个炮兵连的两个士兵,在摊子上吃灰碱粑不仅不给钱,还动手打讨要钱的妇女,激起民愤,引发民众和警察与随之而来的士兵持枪械斗,周志群接报情况后,很是气愤,随即穿上中将军装,佩戴“中正剑”,带上卫兵,到现场义正词严地进行了制止,并怒扇了带兵的萧连长两耳光,将炮兵连赶出了三穗。

周志群自赋闲在家以来,除钓鱼、下棋和以文会友外,还写下了不少的诗歌,以抒怀自己的情感。如《感怀》中的“戎马倥偬大半身,不酬壮志意难平。八年抗战赴汤火,三载戍边历艰辛。胜利终归属正义,安邦只有后来人。在家垂钓求闲时,了却觅踪一片心”,就是他对自己戎马一生的总结和对后人的希冀。

民国戊子年(民三十七年,公元1948)十月十三日,周志群因病在家中逝世,享年51岁,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派人到三穗悼念,何应钦和地方官员以及士绅们纷纷赠送了挽联。

何应钦所赠挽联:救国堪同岳少保,抗倭不亚戚将军。

曾在唐继尧军中任事的三穗籍拔贡周伯庸所赠挽联:马革未裹尸,今后钓游遗迹在;狐死正丘首,古来征战几人回。

地方官员和士绅所赠挽联,如:

入世成人间忠义事,归魂返天大将军身;

国无宁岁挥戈跃马多亏中华志士,君正英年亮剑逐倭不愧黔籍将军;抗日南昌城下,一肩担负千斤任;

舍身烽火沙场,百战归来一钓翁。

......

周志群逝世后,被安葬于距岑克8公里远的高桥村的寨泥湾半坡上,立碑时间为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三日。现在,寨泥湾这个地名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大家都把寨泥湾叫为了将军坡。

周志群墓坐东朝西,土封石围,呈平面椭圆形,高1.6米,宽4.9米,长6米,周长20米。墓前立有青石碑三块,中间一块高1.9米,宽0.67米,碑刻:陆军中将周公讳志群鹤立府君之墓。左边一块高1.43米,宽0.61米。右边一块高1.43米,宽0.56米。左、右两块碑刻周伯庸为其所写的传记,共有1200余字。传记详尽记录了周志群的一生,这不仅对我们了解抗日将军周志群大有帮助,同时对弘扬抗战精神也有积极作用。

“文化大革命”时期,周志群墓曾遭破坏,碑被挪在坡脚的水沟上架为桥板使用,所幸没有遭受到任何损坏。80年代后,周志群之后对周志群墓进行重修,恢复了原貌。

2010年12月29日,周志群墓被贵州省三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志群将军墓)

发布于 2025-09-25 22:46
收藏
1
上一篇:山东省广饶县市场监管局发布2023年第5号食品安全抽检信息,护航市民餐桌安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