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行业警示,以租代购模式盛行,消费者需警惕潜在风险
“网约车以租代购”这个说法,通常指的是一种"将网约车租赁业务包装成“购车”形式"的融资租赁或分期付款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用户看似“拥有”了车辆,但实际上是以租赁和分期付款的方式使用车辆,并承担相应的租赁或还款责任。
这种模式打着“低门槛进入网约车行业”、“拥有自己的车”等旗号,吸引了不少想要开网约车的个人。但其中"隐藏着不少风险",需要特别注意:
"主要风险点:"
1. "实际是租赁,而非拥有:"
核心风险在于,你并没有真正“买”下这辆车。合同本质上是租赁或融资租赁合同,你只是获得了车辆的长期使用权。
这意味着车辆的所有权始终属于出租方(平台或第三方公司),你无法像传统车主那样自由处置车辆(如出售、抵押、置换等)。
2. "高额手续费和隐藏费用:"
为了促成交易,可能会收取高额的“购车费”、“服务费”、“保证金”等。这些费用可能远超车辆本身的价值或正常的租赁费用。
合同条款中可能隐藏着其他不合理的费用,如强制购买高额保险、强制加入指定平台、违约金过高等。
3. "合同陷阱和条款不平等:"
合同条款可能非常复杂,用词模糊,对用户不利
相关内容:
1月9日,滴滴出行开始升级安全系统,正式暂停全国范围内网约车新司机注册审核工作。滴滴此前发布的公告称,此次暂停网约车新司机审核,将开展风险排查和流程优化,主要是为了维护司机利益,防范司机被个别高利率“以租代购”、高额违约金、阴阳合同等现象坑害。
“以租代购”是指用户先缴纳一定首付,每月缴纳租金,租满3年后,车辆可以过户给个人。因为首付灵活、贷款资料审核较少、放款速度较快,“以租代购”成为很多具有买车意愿、启动资金较少者一种常见的购车方式。
随着网约车行业的规范和发展,很多司机本身并没有车,他们会选择从租赁公司租一辆车,或者以“以租代购”方式买一辆车,加入滴滴等网约车平台从事运营。这其中隐藏着不少风险。
滴滴旗下小桔租车商家服务部总经理范春莹告诉记者,过去一年,滴滴接到了很多“以租代购”方式的网约车司机投诉和求助。
据范春莹介绍,新司机刚进入网约车行业需要有“适应期”,很多司机对于实际收入情况、个人能力、个人意愿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认知。但是,由于“以租代购”的固定租期一般比较长,贷款利率较高、退车成本高,司机一旦中途“反悔”希望退车时,将可能遭受数额较大的经济损失。
此外,“以租代购”的合同条款相对较为复杂,形式多样,很多司机在对车辆所有权、贷款形式、违约责任等内容并未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签订了合同。
“近期,我们在反作弊行动中发现,有个别司机和租赁公司通过‘以租代购’租车后,再通过技术手段修改和伪造行驶证信息,将车辆伪装成个人车辆,继而在滴滴平台注册。”滴滴网约车平台公司司机服务部总经理肖双生透露。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以租代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购车方式,双方的合同具有法律效用。滴滴是网约车平台,对司机在网约车之外的商业和交易行为不具有审查和管理义务。不过,滴滴作为一家社会企业,需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应对司机尽可能地给予风险告知和提醒。
“当然,司机也应该提高风险意识,仔细阅读所签订的合同条款,避免一些高利率贷款超出了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也不要轻信个别商家在合同之外的承诺。”朱巍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