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损险变“鸡肋”?42%车主选择不投保,小事故理赔反增3000元负担
车损险之所以成为“鸡肋”,主要是因为对于部分车主来说,它的性价比不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保费较高":车损险的保费相对较高,对于一些开车频率较低或者车辆价值较低的车主来说,可能觉得不划算。
2. "出险次数增加":随着驾驶经验的增加,一些车主可能会觉得出险次数减少,从而认为购买车损险的必要性降低。
3. "车辆贬值":对于一些老旧车辆,即使发生事故,车辆的价值已经不高,车主可能会觉得购买车损险不太划算。
4. "自费维修成本":一些车主可能会选择自己承担小事故的维修费用,而不是通过保险理赔,以避免保险费用的增加。
5. "替代方案":有些车主可能会选择其他类型的保险或者自费维修,以降低保险成本。
6. "出险后保费上涨":一些车主可能会担心出险后保险费用会上涨,从而选择不购买车损险。
7. "驾驶习惯和安全意识":一些车主可能驾驶习惯较好,安全意识较强,因此觉得发生事故的概率较低。
8. "保险公司的理赔服务":一些车主可能会对保险公司的理赔服务不太满意,从而选择不购买车损险。
9. "经济条件":一些车主可能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无法承担较高的保险费用。
10. "政策因素":一些地区的交通状况和车辆密度较大,
相关内容:
车险越来越贵,但没人买了。

不是大家舍不得花钱,是花了钱,也修不起。

一辆新能源车后底板坏了,保险公司一看报价,直接摇头——两万块,这车都不值这个数了。
可车主想不通,我买的时候二十多万,咋修一次就快赔光了?
没人敢接这个单子。
保险公司不是不想保,是算不过来账。
一体压铸技术一出来,零件连着车架一块坏,换不了小件,只能整个后部全换。4S店不敢修,第三方维修厂又没资质。
修好了,保险公司怕后遗症;不修,车主闹。
两头夹击,最后只能推。
有些车主干脆不买了。
不是不想安心,是发现省下的保费,够买三年充电服务,还能存点零钱理财。
尤其是90后,不迷信“全险”,更信“够用就行”。
特斯拉那套按需保险一上线,很多人就关了车损险,只留个三者,每天开的时候才开保险,停着就关。
不是偷懒,是聪明。
车企也不再只靠卖车赚钱。
比亚迪现在推的“三电终身保”,表面上是服务,其实是把风险揽到自己怀里。
电池坏了?
我修。
出事故?
我送代步车。
这哪是保险?
是绑定用户的手法。
你买了车,就得用我的体系,不许往外跑。
结果呢?
用户反而觉得更踏实了。
国外也在改。
美国按跑多少公里收钱,你一年开不到八千,保费直接砍六成。
日本连急刹车次数都能算进保费,开车稳的,每月返钱。
德国则盯上了电池衰减——三年后容量掉到70%?
赔你。
这不是修车了,这是在监测生命周期。
国内也开始动了。
平安推电池衰减险,半年卖了30万份。
人保给装了AEB的车打折,阳光保险敢保充电桩漏电。
监管也悄悄改规矩,要求单独算三电系统风险,不能再用老办法算新能源车了。
可问题还在。
保额还是按新车价定,但车三年就腰斩。
维修成本涨得比油价快,保险公司却还用五年前的数据定价。
结果就是——该保的没钱赔,敢保的赔不起。
没人抱怨保险太贵,但大家都懂,现在的保单,早就不适合新能源时代了。
它还停留在“磕了碰了换个大灯”的年代,可车早就不一样了。
未来的保险,不该是买一张纸,而是买一套服务。
能自动报案、能远程估损、能选保哪块不保哪块。
不是“全险”或者“不保”,而是“我要什么,就买什么”。
当车变成移动的智能终端,保险也该升级成系统软件,而不是一张过期的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