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朗逸越野通过性能评测,驾驭城市与野地的利器解析
大众朗逸在中国市场已经售出了超过700万辆,是一款现象级的家用轿车。关于它的“通过性”,这通常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因为它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概念:
1. "离地间隙 (Ground Clearance):"
朗逸的离地间隙相对较低。对于一台标准的轿车来说,这是正常的。这意味着在遇到路面颠簸、小坑洼、减速带或者比较湿滑的路面时,通过性"一般"。它不适合在非铺装路面、碎石路或者有较大障碍物的复杂地形中行驶。
2. "接近角和离去角 (Approach & Departure Angles):"
作为一款轿车,朗逸的接近角和离去角也相对较小。这意味着在上下坡或者需要从较高/较低的地形驶离时,它的极限角度"有限",容易发生托底或刮蹭。
3. "接近/离去角和纵向/横向通过角 (Camber Angle - 通常指接近/离去角,以及 Front/Rear Overhangs - 通常指纵向/横向通过角):"
朗逸的前悬和后悬都比较长(典型的三厢轿车特征),这会进一步"限制"它在狭窄空间内的灵活掉头或通过性表现。
4. "驱动形式:"
大部分朗逸是前驱车型。前驱布局对通过性本身
相关内容:
大众朗逸的通过性表现可从底盘高度、悬挂设计及实际驾驶体验三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如下:
一、底盘高度与离地间隙- 基础数据
- 根据多个来源显示,朗逸的底盘高度在不同状态下有所差异:
- 空载时:离地间隙为19厘米(部分资料标注为23厘米,可能因车型版本或测量标准不同存在差异)。
- 满载时:最小离地间隙为11厘米(网页6提到空载时底盘高度在11厘米以上,可能为表述误差,需结合其他数据)。
- 新朗逸的最小离地间隙为21.5厘米,介于普通轿车(10-15厘米)与SUV之间,具备较好的城市及轻度非铺装路面通过能力。
- 通过性优势
- 较高的底盘设计使得朗逸在通过减速带、坑洼路面时不易刮底,尤其适合中国复杂的城市路况。
- 前悬和后悬值较小(接近角与离去角优化),进一步提升了通过障碍物的能力。
二、悬挂系统与操控表现- 悬挂结构
- 朗逸采用前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后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的组合(新锐版车型),整体调校偏向硬朗,支撑性强,但过减速带或坑洼时颠簸感较明显。
- 底盘规整且离地间隙较高,配合德系车扎实的调校风格,保证了行驶稳定性。
- 实际驾驶反馈
- 用户评价显示,朗逸在高速行驶时操控精准、路感清晰,但减震偏硬,影响舒适性;面对复杂路面时,虽能通过,但后排乘客可能因颠簸感到不适。

三、综合适用场景- 城市道路:离地间隙足以应对日常通勤中的减速带、井盖等障碍,且油耗经济性(高速约4.3L/100km)适合长途行驶。
- 轻度非铺装路面:较高的底盘和紧凑车身设计可应对乡村土路或施工路段,但需避免深度越野或极端路况。
- 满载通过性:满载时最小离地间隙降至11厘米,需谨慎通过较高障碍物。

四、安全与设计优化- 新款朗逸(如新锐版)在车身结构上采用高强度钢占比92%,优化了碰撞能量传递路径,提升低速碰撞时的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间接增强了复杂路况下的可靠性。
- 全系标配ESP电子稳定系统、坡道辅助等功能,进一步保障湿滑或崎岖路面的操控安全性。
总结大众朗逸的通过性在紧凑型轿车中处于中上水平,适合城市通勤及偶尔的轻度非铺装路面行驶。其底盘高度和悬挂调校兼顾了稳定性与通过性,但舒适性略有牺牲。若需频繁应对复杂路况,建议选择底盘更高的SUV车型;若以家用代步为主,朗逸的综合表现值得推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