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炮轰,中国车耐用度逊色德系一半,易腐蚀品质难比欧美

关于俄罗斯媒体批评中国车辆耐用度、腐蚀问题及品质的观点,这确实是近年来一些国际媒体和评论中经常出现的论调,尤其是在与德国等传统汽车强国进行比较时。
然而,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1. "市场反馈与客观评价:" "可靠性排名:" 根据一些国际性的汽车可靠性调查(如J.D. Power等),中国品牌在某些细分市场或特定年份的车型中,其可靠性表现确实可能落后于德国、日本、美国等传统豪华或主流品牌。这可能与设计、制造工艺、零部件选择、质量控制体系成熟度等因素有关。 "腐蚀问题:" 一些报道和车主反馈确实指出了部分中国品牌,特别是早期或一些成本控制较严的车型,在防腐蚀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在特定气候条件(如高湿度、盐碱地)下,车身锈蚀问题相对突出。这与材料选择、喷漆工艺、制造标准有关。
2. "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 "快速追赶:" 中国汽车工业在过去十几年经历了爆炸式增长,技术水平和制造工艺已取得巨大进步。众多中国品牌(如比亚迪、吉利、长安、蔚来、小鹏等)在研发投入、电动化、智能化等方面表现突出,并在国内外市场获得了一定的认可。 "质量提升:" 大多数主流中国品牌已经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并在

相关内容:

俄罗斯最近总揪着中国车耐用性不放

从出租车司机吐槽到媒体测试,这事在俄车圈闹得沸沸扬扬

2024年10月,《生意人报》先写俄出租车司机的苦:2023年买的中国SUV,开18个月门铰链锈死,底盘松得晃,找4S店修,人家说“没按时保养”,直接拒了,2025年1月,报社交AUTONEWS机构测了17个中国品牌、200多辆样车,拉到西伯利亚零下35度跑5万公里,结果5个品牌两年生锈,防腐涂层仅0,2毫米(德系车0,5毫米),盐雾试验72小时后锈斑超10平方厘米,德系几乎没锈,俄出租车用中国车比例七八成,可跑15万公里就得报废,欧美车能跑25-30万,2月报告传国内,媒体转载,消费者质疑出口质量,3月俄汽车协会介入,5月独立实验室复测,结论一致,6月中国车企在莫斯科车展秀改进车型,7月有砸车视频,出口量微降

为啥生锈,企业压成本,用普通碳钢代替镀锌钢板,电泳涂装薄,焊缝粗糙,俄罗斯冬天撒融雪盐,盐+寒加速腐蚀,国内2021年投诉数据,近三成是车身锈蚀,4S店推说用户没保养,但也有例外,吉利、长城部分车型在俄能用12年,比亚迪刀片电池、小米SU7一体压铸车身在欧洲卖得火,2024年新能源车出口超200万辆,高价车占25%,现在车企都在改:锌铝合金比例从20%提至50%,车架空腔注蜡,加底盘加热,俄经销商调查,30%车主说锈在门、底盘、排气管,已发函建议升级工艺

这事暴露中国车出口的“适应性短板”,以前靠“低价+高配置”抢市场,没认真研究俄“盐+寒”双杀环境,你想,俄冬天撒盐,盐分粘底盘,零下35度低温,普通钢板哪扛得住,可一汽大众宝来用镀锌钢板,在俄测试就没锈,说明不是技术不行,是有些厂家没花成本,还有用户习惯,国内沿海车主不清底盘盐会加速腐蚀,可4S店总推诿,伤了用户心,现在车企开始变了:比亚迪把镀锌层加厚到120克/平方米,长城在俄本地建厂用俄产钢板,这是从“卖车”到“卖适应力”的转变,未来挑战是,怎么把俄市场经验复制到北欧、加拿大,让中国车扛住更多“特殊考验”

有俄司机吐槽“中国车便宜是便宜,可跑两年底盘掉渣”,也有车主反驳“我那辆吉利开十年没锈,比德系还结实”,我觉得,这些吐槽不是抹黑,是用户真需要“能扛住寒天盐路的车”,以前拼配置、拼价格,没戳中最实在的需求

中国车这几年靠性价比在俄拿下六成市场,可耐用性争议像根刺扎在那,不是中国车不行,是有些车没扛住俄的“特殊考验”,那问题来了,中国车要想在海外长期站住脚,到底得靠什么

要我说啊,以前靠低价抢市场是聪明,现在靠品质留客户才是真本事,咱老百姓买车,图的不是花里胡哨的配置,是能开十年不生锈、不趴窝、不用总跑修理厂,俄罗斯的寒风吹掉的是“低价低质”的老标签,吹出来的是“结实耐用”的新口碑,你看吉利改材料、比亚迪加涂层、长城本地建厂,这不就是在补“适应力”的课吗,等啥时候俄司机说“中国车又便宜又结实”,那才是真的赢了

这事你怎么看

发布于 2025-11-03 20:46
收藏
1
上一篇:哈弗H2评测,同级最强钢炮,小型SUV中的钢炮王者,车主一致好评 下一篇:俄媒质疑中国车耐用度仅德系一半?2025年实测揭秘,差距并非如此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