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质疑中国车耐用度仅德系一半?2025年实测揭秘,差距并非如此悬殊
关于“中国车耐用度只有德系一半”的说法,确实在网络上流传过,但这个说法往往是基于一些过时、片面甚至带有偏见的数据或印象,并非全面和客观的反映。
"俄媒的说法可能基于什么?"
"过时的数据:" 车辆耐用度的评价需要长期的数据积累,如果俄媒引用的是十几年前的数据,那么肯定无法反映现在中国汽车制造业的进步。
"片面的指标:" 耐用度是一个综合指标,包括整车可靠性、零部件寿命、故障率等多个方面。如果俄媒只关注其中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并与中国车进行对比,可能会得出片面的结论。
"品牌偏见:" 一些媒体或个人可能对中国汽车品牌存在偏见,倾向于选择性地报道负面信息,而忽略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2025实测能否拆穿真相?"
"测试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2025年的测试是否能真正拆穿真相,取决于测试本身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测试需要涵盖多种车型、多个品牌,并采用科学的测试方法和标准,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进步:" 中国汽车制造业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技术研发、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许多中国品牌车型在可靠性、耐用性方面已经与德系车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优势。
相关内容:
俄媒最近的报道把中国车推上了风口:说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车身容易腐蚀,品质根本比不上欧美车。这话一出,准备买车的人犯了嘀咕,常跑俄罗斯的司机也跟着吐槽,说冬天车门冻住、底盘生锈确实常见。但真像他们说的那么不堪吗?2025年最新的实测数据和车企改进情况显示,这事得拆开看——确实有短板,但差距正在快速缩小,有些说法甚至有点夸大其词。

先看俄媒批评的核心依据,主要来自俄罗斯Lamark汽车防腐中心2025年1月的测试报告。他们对17个中国品牌、覆盖26个地区的车型做了评估,模拟当地多盐融雪剂和极寒天气的影响,结果显示部分车型用两年就出现锈蚀,平均寿命4到5年,和德系车12年的裸金属寿命比,确实差不少。更扎眼的是,有五款车型压根没做基础防腐处理,两年后锈斑深度达到0.5毫米,远超欧洲0.2毫米的标准阈值。
俄罗斯出租车司机的反馈更直接:“中国车跑两年变速箱就咔咔响,西伯利亚冬天零下三十度,车门直接冻住打不开,底盘锈得拿手一抠就掉渣。”2025年前9个月,中国对俄汽车出口降了58%,港口堆着大批没人提的车,除了政策变化,品质口碑下滑确实是重要原因。
但把所有中国车都归为“耐用度差”,显然不够客观。同一测试里,坦克、长城、哈弗、吉利、奇瑞这些主流品牌表现就相对稳定,部件寿命能接近4到5年,只是整体指标还需优化。而且2025年的最新情况是,不少车企已经针对性做了改进,所谓“差距一半”的说法,放在现在已经不太准确了。
一、锈蚀真的是硬伤?从材料到工艺都在补短板
俄媒吐槽最狠的就是腐蚀问题,这确实戳中了早期中国车的痛点。但要搞清楚,这不是单纯的“品质差”,更多是初期对海外环境适配不足。
中国车早期在俄罗斯的防锈短板,根源在材料和工艺。德系车比如大众、奥迪,在俄罗斯运营多年,早摸透了当地气候,钢板厚度能到1.2毫米,镀锌层用多层复合工艺,能有效挡住盐离子渗透。而中国车型早期为控制成本,钢板多是0.7毫米,像2018年的吉利博越用的是单面热镀锌,一年就开始生锈。
漆面防护也有差距。中国车型平均涂层厚度80微米,在盐雾箱里放24小时,起泡面积能到5%;德系车涂层120微米,起泡面积才0.5%。这是因为国内设计多针对城市路况,没考虑到俄罗斯冬季路盐浓度高达5%的极端情况,盐雾会顺着车身缝隙往金属里渗,加速锈蚀。
不过2024年之后,车企已经快速调整。吉利、长城这些品牌把双面电镀覆盖率提到了95%,锌铝合金比例从20%加到50%,还引入了德国巴斯夫的漆料和自动化喷涂线,让涂层附着力提升20%。长城哈弗H6 2024版特意加了UV固化层,涂层厚度升到95微米,耐盐雾时间从48小时延长到96小时,剥落面积比2019款减少40%。奇瑞更狠,2025年的瑞虎8 PRO直接用了防腐电子一体板,模块化设计让防腐能力升级,成本却只增加5%。
现在的问题是改进需要时间,早期卖出的车型还在服役,导致“生锈”的口碑还在流传。但2024年后出口的新车,锈蚀问题已经明显改善,Lamark中心9月的跟踪测试显示,主流品牌的耐盐雾性能已经提升到欧洲水平的70%。
二、极寒下电子件掉链子?供应链早换了低温版
除了生锈,俄媒还吐槽中国车电子件在低温下不靠谱——-40摄氏度环境里,仪表盘闪烁、ABS失灵成了常事,故障率高达8%;而宝马用的氟化聚合物配件,故障率不到1%。这也曾是真实存在的问题,但现在也有了应对方案。
早期中国车电子件拉胯,主要是供应链没跟上。为了控制成本,车企多选用通用件,传感器和线束用的是普通PVC绝缘材料,零下30度就容易脆裂,电流传输不稳定。在俄罗斯的激进驾驶模拟中,急刹1000次后,中国车的线束松动率比德系车高两倍,这暴露了装配工艺的细节差距。
2023年起,车企开始全面切换低温认证供应商。芯片模块耐温范围从-30度扩展到-50度,线束绝缘层换成耐寒的氟橡胶材质,连密封胶都用上了军工级的,能扛住-55度低温。2025款哈弗车型还加了盐雾传感器,能实时监测腐蚀风险,提前预警电路问题。
这些改进已经看到效果,最新测试显示,中国车在极寒环境下的电子件故障率从8%降到了3%。虽然还没追上德系车的1%,但日常使用中已经很难遇到故障。俄罗斯车主现在的反馈是:“以前冬天启动要热车十分钟,现在一键就能着,屏幕也不闪了。”
三、耐用度真差一半?得看怎么比,更得看用在哪
俄媒说“中国车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这个结论有点片面。耐用度是个综合指标,既和车辆本身的设计有关,也和使用环境、保养习惯密切相关,不能简单用数字一刀切。
从设计定位看,早期中国车在俄罗斯主打性价比,不少车型是针对城市路况设计的,没做强化处理。德系车在当地深耕多年,不管是发动机油封还是悬架部件,都做了耐用性优化,比如用氟橡胶密封件替代普通橡胶,让发动机漏油率大幅降低。中国车早期没这些设计,出租车用个三五年,发动机、变速箱容易出问题,显得“不耐用”。
但2024年后出口的车型已经开始针对性调整。奇瑞在俄罗斯建了本地生产线,联合博世开发适应极寒的悬架系统;长城把出租车版车型的发动机调校得更保守,虽然动力稍弱,但耐用性提升明显,油封漏油率从12%降到5%。现在主流品牌的车型,正常家用的话,耐用度能到德系车的80%,差距根本没到“一半”那么夸张。
更关键的是使用成本。俄罗斯国家工业信息署算过,中国跨界车五年运行费是购车价的110%,防腐补漆和电子件更换占了大头;德系车只要80%。但这其中有供应链的锅——以前配件要从中国运过去,运费翻倍,现在车企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设了备件仓,成本降了15%,五年运行费已经控制在95%,和德系车的差距在缩小。
而且耐用度还和使用习惯有关。俄罗斯司机开车偏激进,频繁急刹急加速,对变速箱损耗大;加上冬天不换低温机油,发动机磨损自然快。这些使用层面的问题,不能全算到车辆品质头上。
四、口碑翻车后,车企做了哪些实在改变?
面对批评,车企没光喊口号,而是拿出了实打实的改进措施,从售后到生产全链条调整,2025年已经看到明显效果。
首先是售后兜底。以前中国车在俄罗斯的保修期多是3到6年,现在主流品牌全延长到7年,而且明确覆盖锈蚀全责——只要不是人为损坏,车身生锈就能免费修。这招很管用,索赔率降了10%,用户忠诚度从40%升到55%。奇瑞甚至公开第三方机构复测防锈性能,用数据回应质疑。
其次是本地化生产。长城、奇瑞都在俄罗斯建了工厂,能根据当地气候调整生产标准。比如针对西伯利亚的极寒,本地生产的车型会额外加发动机保温层、升级暖风系统,还会给车主配低温机油的使用手册,解决了早期“适配不足”的问题。
最后是供应链升级。以前车企爱用通用件,现在针对俄罗斯市场搞“定制化供应链”——电池选耐低温的宁德时代专用款,轮胎用米其林的冬季胎,连内饰塑料件都换了抗老化的材质,夏天暴晒不发臭,冬天低温不脆裂。这些改变虽然增加了成本,但换来了口碑回升,2025年9月,中国车在俄罗斯的认证通过率已经升到85%,二手流通率也涨了20%。
不过还有短板要补。比如七座SUV的第三排座椅,材质还是偏单薄,长期使用容易塌陷;部分车型的车机系统虽然功能多,但俄语识别准确率不如本土车型,导航地图更新也慢。这些细节问题,还得再花时间打磨。
五、客观说:差距在哪?优势又是什么?
不吹不黑,中国车和德系车在耐用性上还有差距,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不能一棍子打死。
差距主要在三个地方:一是基础材料的长期稳定性,德系车的镀锌层十年后依然均匀,中国车的涂层均匀性虽然提升了,但长期耐候性还有待观察;二是细节工艺,比如线束的固定、螺丝的扭矩控制,德系车的自动化装配线能做到99.5%的一致性,中国车刚追到99%,看似只差0.5%,实际影响长期耐用性;三是极端环境的冗余设计,德系车会按-50度的标准做测试,中国车现在能做到-45度,还差一点余量。
但优势也很突出。首先是性价比,同配置的SUV,中国车比德系车便宜30%以上,就算五年多花点维修费,总花费还是更低。其次是智能化,中国车的车机系统、辅助驾驶功能比同价位德系车丰富,而且更新快,现在已经能适配俄语语音指令,当地年轻人很买账。最后是响应速度,车企对市场反馈的调整比欧美品牌快得多,从发现锈蚀问题到全面升级防腐工艺,只用了一年多时间,这是传统车企很难做到的。
现在俄罗斯市场的情况是,懂车的老司机可能还选德系车,但家用代步、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还是更倾向中国车。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耐用性够用,省下的钱更实在。
看完这些能明白,俄媒的批评确实指出了中国车的短板,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的说法有点绝对。早期中国车靠低价抢占市场,确实在环境适配和细节工艺上偷了懒,但2024年之后的改进有目共睹。现在的中国车,就像刚进职场的新人,初期犯了错,但肯认错、肯改进,进步速度很快。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身边有人开中国车跑过极端环境吗?有没有遇到过生锈、电子件故障这些问题?你觉得买车是该优先选“耐用但贵”的欧美车,还是“性价比高但需要接受小短板”的中国车?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也转给准备买进口车的朋友,让他们看看中国车的真实情况。